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权力,爱与公正——《二十一世纪应用伦理学丛书》序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权力,爱与公正——《二十一世纪应用伦理学丛书》序
周辅成
2003-01-17 10:04:25 来源:
在新的历史地平线就要展现的时刻,展望伦理学的未来,我们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我们认为,作为21世纪哲学的一部分的伦理学,应当有所创新,才不愧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伦理学,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新。不是资本主义的创新,更不是封建主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新,以及乡愿式的或向各方面讨好的综合创新,而是真真实实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创新。21世纪,我们不能不振作起来,我们既然有跻身世界强林的能力,也应该有独立自造适合祖国和现代社会的模式的本事。在物质上能做到,在精神上也一定能做到。
至于如何建立新的伦理学,我们还是几句老话,21世纪新伦理学,不管是以中国传统伦理学名词为准,还是以西方伦理学名词为准,凡建立体系,都将以(The Right,Justice)和仁(Charity,Benevolence,Love)为中心。但这两个基本要领或范畴,在各时各地,意义都有变化,这点不能不注意。在孔子之前约一百多年,时人就区分了“爱亲之谓仁”和“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献公九年),后来儒学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但“孝悌”观念,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大氏族变为小氏族,小氏族变为大家庭,大家庭变为小家庭,都影响仁的观念的变化。再加上经济状态从游牧变为农业,由农业变为工业,这更使伦理观念复杂化,尽管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理由或事实来说明变中有不变,相对中有绝对,多中有一,但这种不变、绝对、一,仍必须联系到变与多,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堆抽象概念而已。伦理学,决不能只在抽象概念上兜圈子,它要改变时代、环境、生活,但也要受时代、环境、生活的约束。我们也不反对用某一民族的道德传统上的名词来讲普遍的伦理学,只要能讲出其共通意义就可以了。最怕的是,自夸自己的伦理学理论及其概念,认为其他民族的道德传统,都不如我的丰富、深刻。做学问需要的是一种诚诚恳恳而又客观谨严地追求真理的态度。
21世纪的新伦理学,虽然仁与义都要讲,但是,首先,不是把仁或爱(或利他、情爱、自我牺牲等)讲清楚,而是要先把公正或义(或正义、公道)讲清楚。在此,我们中国的青年学者,已作出贡献,在21世纪必将继续下去,放出更大光彩。西方人崇拜耶稣基督,因为他注重爱(Charity),但西方人讲伦理道德,从《圣经·旧约》、柏拉图,直到今日美国的罗尔斯,多半是以讲义(或称“重权利”)或公正开始的。或者以义为中心,辅之以仁,或以仁济义之缺失。这不是偶然,而是伦理学如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应该遵循这种秩序或架构。爱而不公正,比没有爱更为可怕,可恨!
要重权利(Right),重公正,就不能不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意志,即人的主体或人格的价值。不是因为我们有爱别人的感情,便成为德行,而是因为我们善待他人,善于尊重人的人格(自我的人格与他人的人格)。道德或德行,也许是一个奇异的东西,你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及其价值,也会尊重自己的人格及其价值。换一个说法,你如果能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格及价值,你就会尊重别人的人格及价值。这就是正义或正义感的来源,也是道德的来源。讲伦理学就应该从这里开始,然后可从个人道德开展到社会道德,社会公正。另一方面,人也会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客观的东西变为主观的东西,从实际的存在变为理想的存在、合理的存在;实然与应然一致。
因此,爱与公正(或“义”),后者更重要。但是,我认为,义与仁,从几千年的中外伦理思想和经验来看,都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分在前与在后,但不可分裂为对立或对抗。一个人能有正义感或公道观,他就必定同时有仁爱之心,休戚相关之心,否则他在人与人交往之间,不会有公德的念头。这在个人,就是爱人之心;在社会,就是互助互爱。换言之,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本来就一致。可是常常有人把道德看成是个人修养,道德即修身,乃是不充分的,也许是错误的。个人修养,离开社会道德,决不能成为道德。至多是宗教上的所谓“坐禅”之类,也许不会做坏事,但决不会做好事,做公正的事,做真正的道德行为。我们这样讲,不是说个人不需要修养,而是说个人修身,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去锻炼。个人的正义感、社会道德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必须真正先爱人,真正爱人民,别人或人民才会爱你。你有正义感,人家见你受不平等的待遇,才能为你抱不平。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实际上,古往今来,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以及为正义牺牲自己的人,无一不是从社会中锻炼出来的。我希望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伦理学,一定要从这类事实中去寻找道德规范和道德原理。应该记住,仁义是合一的,个人与社会是合一的,内心与外界也是合一的。道德、公正,是活的,不是堆死概念,伦理学的发展的活的源泉是在现实生活之中。
因此,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纪的伦理学,不能只讲(不是不可讲)爱人之学,利他之学,这样讲,很容易把伦理学变成一番空谈,套话。它还应当成为社会公正之学,重正义感,培养社会正义,发展人类相互间的休戚相关情感,任何人都是道德的立法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总之,伦理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问,实践本身是伦理学发展的生命所在,是伦理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有中国特色的新伦理学,一定要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成为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伦理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让我为我国的一些中青年学者的伦理学丛书写个序。感谢家乡出版社的厚爱,尽管我年事已高,仍欣然从命,把以上一些思考写上,权为序。(标题为编辑所加,略有删改。)
《21世纪应用伦理学丛书》
龚群 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家庭美德 萨日娜著 12元
中国医德 周海春著 20元
中国官德 李建华著 15元
网络时代伦理 张震著 23元
中国商德 龚群著 11元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1.15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