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创新——评《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创新——评《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
许金更
2003-01-22 16:20:46 来源: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林崇德教授的近著《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是著者根据其20余年的教育实验研究——实验点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实验人数达30多万——写成的一部独特、新颖且有价值的专著,可称得上是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原创性成果。
该书阐述了教育的实质、功能和目标,指出教育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阐述了在教育与发展问题上的各种理论、观点及研究方法;隆重推出了21世纪人才的结构,即融东西方教育为一体、学贯中西的“T”型人才的模式。该书讨论了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着重分析了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的特点;讨论了教师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提出了教师参与教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的观点。该书探索了智育与发展的心理机制,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智力发展的脑电研究;智力发展和培养途径;着重探索了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创新。有创新的理论和创新的研究,有创新的体例和创新的内容。我们不妨举例如下:
第一章为“永恒的教育”,其中第二节写的是“教育的功能”。著者不仅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功能,而且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谈素质教育,并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内容和方法,这在国内尚属首例。第三节写的是“教育的目标”。著者独出新裁地提出了“培养‘T’型人才,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著者指出,这“T”,“横”代表了西方教育的模式,“竖”代表了东方教育的模式,我们要变“差异性”为“相融性”,扬长避短,学贯中西,坚持教育改革,培养21世纪的人才。
第四、五两章为“教师的素质”,首先著者提出对教师素质的理论思考,即专业(特殊)性、理论背景、中心任务(教学)、系统观、发展(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给教师素质下了定义。其次,用实验研究和实践研究方法,围绕着五个内容研究了教师的素质,即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知识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期望或信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背景;教师的自我监控(反思)能力是其从事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素质的外化形式。这样论述问题,在国内外都不多见。第三,著者把上述5个内容概括为3个方面:师德,知识和能力,并用崭新的研究材料详细展示了这3个方面的结构及其要素,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操作性颇强的理论指导。
第六章为“教师教育与教师提高”,在这一章里,著者提出了“教师绩效研究是教师教育与培训的基础”。这是前所未见的观点及其研究资料;与此同时,著者论述了“新世纪教师教育与培训的途径”;特别介绍了其在我国率先提出的“教师参加教科研”的论点和论据。
第七章为“智力结构及其发展的研究”,第八章为“智力培养的研究”,著者针对国际心理学界的智力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观点;并详细展示了他从思维品质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智能的成就。
第九章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著者创造性地提出创造性人才的智力与非智力的标准,提出了创造性教育的实质和方法,提出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特征和有效途径。
第十一章为“德性培养的研究”,著者提出了“学校精神是学生德性发展的基础”这样一个新观点,并揭示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发展阶段、基本功能等实质,把其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出发点。在如何培养德性的问题上,著者通过研究资料,提出了从认知与社会认知、从习惯养成入手两种重要途径。应该指出的是道德品质培养的量化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
第十二章为“心理健康是德性的一种重要因素”,著者以一种全新的观点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他针对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偏见与误区,提出心理健康的路子一定要走正,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围绕心理健康的标准、原则、方式、方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独特而新颖的分析,最后,他根据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量化研究少的现状,展示了他及其弟子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给人以启迪。
这部著作从目的到设计,从体例到内容,从论点到论据等等,都是出自著者自己长时期的实验研究、探索、升华,是一部“十年磨一剑”而成的著述,一部值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界,以及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一读的原创性成果。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1.2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