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穿越文化的物理学史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穿越文化的物理学史
杨建邺(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
2003-02-10 10:16:30 来源:
友人送我一本弗·卡约里著的《物理学史》,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不久前刚出版的。看到这本装帧精致美丽的书,不由想起了18年前的往事。1984年暑假期间,由《物理通报》编辑部发起,在河北承德市举办全国物理学史讲习班。我因为想到承德玩一玩,加上若干好奇心理,也参加了这次讲习班。哪知这次讲习班竟然改变了我此后人生的道路。以前我几乎没有听说过有物理学史这个研究领域,但在讲习班上听了戈革、关洪等先生的学术研究报告以后,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从此开始了我研究物理学史的生涯。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湖北师范学院(黄石市)的夏宗经先生,他见我对物理学史极有兴趣,又苦于没有任何入门资料,就将他珍藏的一本198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弗·卡约里的《物理学史》借给我。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本物理学史方面的专著,我真是如饥似渴地把这本书看了不下三次。从此,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在物理学史的研究中做了一点工作。因此,我说这本书是我和许多国内研究物理学史的学者的一本引过路的书,完全不过分。
作为一本引路书,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在我国出版得早而及时,而且这本书也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专著,它可以正确地给初学者指出正确的路。它最大的优点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这本书资料丰富,判断客观。资料丰富表现在作者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尽可能简单扼要地把同一时期不同的观点陈述出来,并作简单的但又十分客观的判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作者不能谈得太细,就将每一种观点的详细文献列在每一页的下面。读者随意翻开哪一页,都可以看到每一页差不多都列有详细的参考文献。这样,初入门的读者,既了解了不同学派和他们的基本观点,又有进一步研究他们观点的详细和权威的文献。
例如在53—54页中,谈到“超距作用”,卡约里用牛顿的话“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这样大的荒谬”,以说明牛顿并不赞成“超距作用”的观点;接着,卡约里就下了一个现在被认为十分客观的判断:“牛顿常常被强加了相反的信仰。”如果读者希望了解得更详细,下面列有非常详细的参考文献。
注意重大事件中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这是此书的另一个特点。例如在12一13页中谈到“为什么希腊人在物理学方面成就很少”这个古老的谜时,卡约里先陈述了培根、惠威尔和米尔等人的“权威”观点,他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们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到亚里士多德,就再无后继之人,而亚里士多德的方法又“决不能引导人们了解自然,虽然它为辩论提供了一种容易的和现成的方法”。卡约里不同意这种观点,他用确凿无疑的事实判断这种“权威”说法值得怀疑之后,又让读者去参看萨顿的《科学史导论》。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培根他们的权威说法有疑问,那又如何解开这个“古老的谜”呢?卡约里有他自己的观点,他写道:“……事实的考虑表明,希腊人已开始发展实验科学,但是这种进展很快就受到外力干预的阻碍。强大的罗马帝国吞并古希腊人的社会原因,以及基督教和古代宗教之间的大搏斗,使在希腊人中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走到了末日。”
卡约里把读者从物理学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而这正是本书的第三个优点:把物理学的历史和整个社会和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即不仅注意“内史”,也非常关注“外史”。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不可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哺育过它的文化背景。
除了上面的例子可以佐证以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卡约里在谈到19世纪欧洲物理学的发展时,他把读者的目光又一次引到文化背景这个大舞台上。在英国,人们明白了“任何人物不管多么伟大都不能在所有方面全不犯错误”(109页)这一普遍真理之后,英国人改变了对牛顿的偏爱,于是物理学又一次在英国蓬勃展开,贡献颇多;而德国,在过分垂青哲学和过分蔑视哲学的两种极端行为中,物理学都受到了伤害,一旦德国人明白了他们的错误的极端态度,清理了妨碍科学发展的种种思想观念后,德国科学和物理学就迎来了世纪之交的伟大复兴。
这本书当然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这本书是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所以现代物理学没有机会展开。好在现代物理学史方面的书,比起20年代那个时候多得多。
《物理学史》【美】卡约里著 戴念祖译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5.00元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3.1.2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