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一个特殊的视角——《文学争鸣档案》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一个特殊的视角——《文学争鸣档案》
李孟明(学者)
2003-02-10 10:25:19 来源: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学的发展进行观察与研究。文学争鸣即是一个特殊的视角。对于一些文学观念、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人们有不同的阐释与论说,从而引起争议:通过论辩,达到对争议的对象有一个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更辩证的认识,从而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这是文学争鸣所特具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争鸣的意义往往会超出对所争议的具体问题、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范畴,而涉及到当时政治的斗争、文化的冲突、社会与哲学思潮的兴衰、文学与艺术思潮的律动。
1989年6月,於可训、吴济时、陈美兰主编的《文学风雨四十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述评》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引起文学界的关注。最近,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和百通(香港)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文学争鸣档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实录(1949—1999)》则从更广的领域(收录的作品条目625个,涵盖当代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电视剧等主要文学艺术门类)、更长的时段(新中国成立后50年),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当代文学发展的风雨历程,梳理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有不可忽视的资料价值与学术价值。《文学争鸣档案》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回顾,(从1950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到对《白鹿原》《废都》等作品的讨论)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线索。
我想探究的是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这些作家作品为什么引起了文学界的热烈讨论、激烈争议或受到了猛烈批判?第二,这些争鸣或批判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何在?不难看出,引起争议或受到批判的作家作品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政治家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而认定的对政权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作品。在多数情况下,政治家(包括忠实地为政治服务的评论家)与作家之间在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第二,在题材选择和思想内容上开拓新领域、提出新问题、表达新见解的所谓“离经叛道”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作品暂时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因而对作品提出种种质疑。也有的作品,“离经叛道”走过了头,因而受到批评。
第三,在创作方法、表现形式、艺术技巧和个人风格上有新思路、新创造、新突破的所谓“标新立异”的作品。这些“陌生化”的作品在强大而牢固的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下,暂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因而引起争议。也有的作品“标新立异”走向极端,因而受到冷落和指责。通过50多年历史的检验,批判和争论的是非曲直已多有定论。
首先,政治对文艺的直接干预应当避免。作家及其在作品中反映出的思想上的问题、艺术上的问题,应通过文学艺术的内部机制去解决,通过作家、艺术家的文学艺术实践和作家、艺术家的讨论、争鸣去解决,切不可横加干涉。曾经有多少人因一篇文章、一部作品而被口诛笔伐甚至于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曾有多少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被诬为“毒草”而被批判、被查封、被焚毁?这样的悲剧不应再重演。文艺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应从历次的文学批判、争鸣中思考许多问题。
其次,就文学的本体而言,文学是多元的和流动的。它个性缤纷而拒绝统一,它喜变化而厌弃守旧。所以,无论是文学自身的发展和读者的期望,都要求文学在思想与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因此,对于那些在思想上“离经叛道”的作品,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的作品,总体上应给予肯定与鼓励:即使有些作品在“离经叛道”时走过了头,“标新立异”时走得太快,太远,有些失误,也不应一棍子打死。总之,这些批判,争鸣不论结局如何,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从研究这些批判、争鸣的个案中可以更具体、深入地探讨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化以及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欣赏)的种种问题,从而更好地捕捉住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文学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提供重要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冯骥才先生提出的“文学争鸣史是最深刻的文学史”的论断可以说是非常中肯的。
《文学争鸣档案》张学正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89.00元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3.1.2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