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读《向峰文集》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读《向峰文集》
2003-02-11 14:51:10  来源:  
 
 王向峰梓行五卷本近300万言的《向峰文集》(望云斋文丛,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由各自独立的艺术技巧卷、文艺美学卷、中国美学卷、文本解读卷、诗歌散文卷构成,为其多年从事美学探究和文学写作的精粹,是其几十载潜心美学与文学的硕果。

 《向峰文集》飘逸着慧心独具、才智卓荦的万家气象,呈现出逻辑思辨和诗性直觉的和谐结合,闪露出返璞归真、欲辨忘言的空灵妙悟,令人有不忍掩卷或掩卷赞叹之感。学界同行的看法,证实了这一点。在2002年6月沈阳的出版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书的出版给予很高评价。钱中文先生认为《向峰文集》所代表的学术成就“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是不多见的”,它“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的”。童庆炳先生认为王向峰“在中国美学界、文学评论界是一个先行者”,能以学术研究对时代做出“深刻的回应”,“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美学史上有独特的历史位置”。

 王向峰在美学原理的研究上形成了系统的概念和见解,这些概念和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独创性,丰富了当代中国的美学探索。在对西方美学尤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方面,《向峰文集》体现出极高的辩证逻辑思维水准。而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上,王向峰先生几十年的丰富学养和诗人的气质得以更充分地显露。先生钟情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美学精神,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历史源流和逻辑行程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和勾勒,并对中国美学的零散的材料,分散的观点,加以归类分析,发掘其内在逻辑,尽力找到为历史本身所有却又与现代审美实践相通的美学通道,实现为理论精神上的古今浑然的“道通为一”,阐释不少为以往美学研究所忽视和误解的概念和命题从而有独到的发现。例如,作者对于庄子美学的研究,揭示出美的创造主体的心态在于虚静和美的高超状态,在于看不见形式的思想。认为庄子把老子的虚静主张进一步弘扬发挥,推延到主体创作实践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审美对象化的创造过程之中,提出完整的虚静说,以及“心斋”、“坐忘”达到虚静境界的观点,更显出庄子美学重主体自由超越的特点。而对于佛禅的明心见性和诗性智慧的美学,《向峰文集》更显现出逻辑和直觉、分析和领悟相交叉的特点,令人读起来赏心悦目而受惠匪浅。

 又如对于佛禅的明心见性与审美感悟的阐释,从明心见性与审美直觉、佛禅的“现量”与审美感悟、不执于有无与艺术想像世界的创造、借自然以见性与人化的自然等方面深入地探究了佛禅对于审美活动的精深运思。《向峰文集》认为,佛禅的明心见性是对受妄念浮云覆盖的凡众说的,如果要达到真如自性的佛境,须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体性。为此,必须先从涤除自身的不适应的心性开始,这才能在思维与行为上造成直观无碍的感悟能力;在因缘和合上,这是通向觉行圆满最高果位的起点,是走向“法门”的第一道门槛。本来,艺术并不是为成佛而创作,但在艺术的思维程序上,却难以逾越这个范式的普遍制约。所以,许多美学论者都从清净主体内心世界、免除影响审美的功利欲望对人心的役使、建构无用之用的主体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学界无不知晓的“拈花微笑”的公案,作者认为,这里的拈花示众,未云何意,全凭人们自己感悟,独有迦叶一人感悟花非止花,而是实相的非有之相,是道体心传,以心印心:迦叶是感悟之心见于形,因此,笑是非笑,是得实相的非有之相。而世尊与迦叶之间的花与笑的关系,也就不是花与笑的关系,而是一种始于相悟的超相感悟,迦叶对于佛祖之花也是无所住心、顿见自性的。迦叶观花,心感于花,生出内心愉快,这在审美上是一种直觉的愉悦,因此我们可以从审美经验上解释这样的佛禅公案,找到佛禅思维方式中的美学内容。王向峰先生对于佛禅素有悟识,他从美学角度的思考无疑具有启迪性的意义。

 王向峰先生多年从事美学研究,沉浸于理论思辨的天地,著述丰赡。然而先生依然禀赋着敏锐的艺术直觉和审美悟性,这得益于他长期以来对于艺术文本的不懈解读和近乎天然的诗人情怀。先生多年从事美学研究,长于抽象思辨和逻辑推导的思维活动,然而从来没有失落一个艺术鉴赏者的激情。他潜心于各种不同的艺术文本,培养自我敏感的艺术直觉,同时沉醉于诗和散文的创作,在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两个领域辛勤而愉悦地耕耘,因此《向峰文集》是他两种笔墨的汇合。“文本解读卷”和“艺术技巧卷”可以说是交融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智慧。对于古今中外丰富的艺术文本解读,作者将精湛的理论学养融入作品阐释,而在对于文本的感悟与分析的过程又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理论。他的文本解读,涉猎古今中外不同艺术类型、风格、流派的各种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固然要依赖于以往的各种美学理论为逻辑支撑,然而往往超越以往理论的成见,以自我的慧眼去觉察,以现实的历史文化语境去获得新的诠释,他常常以重新提问的方式对艺术文本展开新的沉思和释义。文本分析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些篇目以“问题”为焦点,不同的文本围绕着某个艺术问题或美学概念而展开,以文本分析去印证问题或进一步地深入提问。有些篇目瞩目于某个具体的文本,而又就其文本的某一点展开思考,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思考或瞬间的审美印象之中直观把握其艺术价值。作者丰厚的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方面的知识积累为精湛的文本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空灵飞扬的审美感觉更使原初的文本增添了意义和趣味。笔者以为,尤其是对于西方古典文学、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当代文学这三个方面的文本解读,更显示了解释学意识,既澄明了文本含义,也赋予了自我的感悟,打通了文本和欣赏者的隔膜,令虚拟的艺术和现实的生活相聚在一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平台之上。

 王向峰先生在几十年美学和文学的生涯里,滋养出诗人的灵感与情怀,在理论运思之余,醉心于诗和散文的写作,收获丰硕,分别结集出版过诗集《方舟之恋》、《梦在天涯》和散文集《缪斯的沦落》、《回望的里程》。《向峰文集》的“诗歌散文卷”是为这几个集子的荟萃。诗集中有古风、古绝、格律诗、现代的自由诗,形式多种,体现出诗人对于不同诗歌类型的把握。诗人体物赋形,寄意创言,负载浓重的真情实感,且又构思奇妙,想像力充盈,才思飘逸交织着完美的形式美感。而先生的散文则是将哲思的深沉与情感的沉醉,人生的智慧和诗意的美感浓缩于情景交融、意趣空灵的艺术境界,题材广泛,境象丰富,视角多变,不拘一格,众多单篇文章在报刊登载后,受到不同阅读阶层的喜欢和赞赏。其散文的语言风格,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犹如潺潺流水,清澈微声,一任灵性而自由挥洒,可见出大家气象,令人不禁滋牛返璞归真之感。
(本文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后)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3.1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