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评介
2003-02-11 15:38:53 来源:
《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 葛兆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人文教育读本中,葛兆光先生的这一种确属出类拔萃。
西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过去即一个外国。”其实,所谓了解“过去”也好,了解“外国”也好,还不都是为了了解“现在的中国”?因为你不知道那个过去的中国,你就没法知道现代这个中国怎么个现代法;不知道外国有什么和我们不同的文化习惯、风俗特点,就不知道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哪些是中国的。中国文化建构了一个文化的中国,这个文化中国有一种传统,它使得中国人和别个文化圈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究竟什么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题目。葛先生在这个大题目下,又精心选择了10个子题目,如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儒学与中国政治学说的形成;佛教传入的途径及其深刻影响;禅宗、观音的文化意义,道家与道教思想、方法、技术和影响;两个信仰世界等等,都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特色方面最为重要的内容。
对于这些精心选择的题目,葛先生讲得清通简要、深入浅出。不是对中国文化研究得十分透彻,断难达此化境。
“儒学是一种关于秩序的学问。”孔子明确地意识到“礼仪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不仅是一种制度,而且它所象征的是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是人对于礼仪的敬畏和尊重,而对礼仪的敬畏和尊重,又依托着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从孔子儒家的这些新思想中萌生出来的,是一个依赖于情感和人性来实现社会秩序、来建立国家的学说。
《老子》中的“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暂时空旷无垠,却又孕育着无限可能性的状态”,“就是最包孕的、最丰富的状态。”
“丧礼虽然是为死人而设,但实际上是为了活人,特别是为了活着的族群的秩序。因为仪式是用一套清晰的象征方式、依靠有规律的重复,在人们心里产生暗示的行为。”
来源:全国新书目2003.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