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评介
2003-02-11 15:38:53  来源: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葛兆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人文教育读本中,葛兆光先生的这一种确属出类拔萃。
 西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过去即一个外国。”其实,所谓了解“过去”也好,了解“外国”也好,还不都是为了了解“现在的中国”?因为你不知道那个过去的中国,你就没法知道现代这个中国怎么个现代法;不知道外国有什么和我们不同的文化习惯、风俗特点,就不知道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哪些是中国的。中国文化建构了一个文化的中国,这个文化中国有一种传统,它使得中国人和别个文化圈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究竟什么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题目。葛先生在这个大题目下,又精心选择了10个子题目,如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儒学与中国政治学说的形成;佛教传入的途径及其深刻影响;禅宗、观音的文化意义,道家与道教思想、方法、技术和影响;两个信仰世界等等,都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特色方面最为重要的内容。
 对于这些精心选择的题目,葛先生讲得清通简要、深入浅出。不是对中国文化研究得十分透彻,断难达此化境。
 “儒学是一种关于秩序的学问。”孔子明确地意识到“礼仪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不仅是一种制度,而且它所象征的是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是人对于礼仪的敬畏和尊重,而对礼仪的敬畏和尊重,又依托着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从孔子儒家的这些新思想中萌生出来的,是一个依赖于情感和人性来实现社会秩序、来建立国家的学说。
 《老子》中的“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暂时空旷无垠,却又孕育着无限可能性的状态”,“就是最包孕的、最丰富的状态。”
 “丧礼虽然是为死人而设,但实际上是为了活人,特别是为了活着的族群的秩序。因为仪式是用一套清晰的象征方式、依靠有规律的重复,在人们心里产生暗示的行为。”


来源:全国新书目2003.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