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王光远:中国会计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王光远:中国会计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王光远(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02-18 10:11:37 来源:
21世纪新概念教材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专业教材新系总序
(一)
20世纪是会计学术和会计思想大发展的世纪,是会计大师辈出、经典会计作品大量问世的世纪,是会计由“艺术”走向“科学”的世纪;
20世纪是会计学科大发展的世纪,是会计由信息系统演变成控制系统的世纪,是受托责任会计由弱到强的世纪;
20世纪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实务大发展的世纪,是公司会计规范化、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的世纪;
20世纪更是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大发展的世纪,是会计系科大分化、大整合的世纪,是会计人从数字奴隶到数字主人的世纪。
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同样如此。
20世纪会计发展揭示一条基本规律:凡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没有不发达的;凡会计不发达的国家,也没有一个是经济发达的。
这条规律同时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既不存在会计教育先进而会计制度、会计实务落后的国家,也不存在会计教育落后而会计制度、会计实务先进的国家。
这条规律还告诉我们:发达的经济工作、科学的管理工作强烈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为之服务,而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0世纪会计的发展也反复地证明一条历史发展的规律:“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这里的“计”指的就是会计。
西方如此,东方如此,中国当然也如此。
看百年中国,会计教育一正规、会计实务一上规,就会政治清明、官守廉洁、国家昌隆、人民富足;会计教育一紊乱,会计实务一脱轨,就会贪污不治、官守腐败、贿赂风行、国衰民殃。
百年来的大量事实证明:不论是会计学术的发展、会计思想的发展、会计学科的发展,还是会计制度、会计实务的发展,其发达程度都有赖于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制度的先进程度,而会计教育的先进程度又取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会计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善以及会计教育方法的科学化,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会计本科教材建设的科学化。
(二)
会计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先辈们很早就有认识。
多年在美国、西班牙、秘鲁从事外交工作,又熟悉商业活动的蔡锡勇,于1905年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专门论会计的书——《连环账谱》,破了中国会计的天荒;后来,留学日本并获商学学士学位的谢霖与孟森联合,于1907年出版了《银行簿记学》。这两部书使蔡锡勇、谢霖成为我国会计学术的鼻祖、会计教育的先行者。继蔡锡勇和谢霖之后,徐永祚、潘序伦两位大师又在三四十年代创立了两套教材体系:一套是改良型教材,另一套是引进西方型教材。这两套教材对我国会计教育事业具有重大先行意义,对会计人才培养具有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伊始,会计学术界通过对会计阶级性的讨论,掀起了会计教育思想的第一次解放,即顺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借鉴苏联模式,学习苏联经验,翻译苏联的教材,在中国人民大学试点开设四门会计专业课——会计核算原理、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行业财务管理。我们正是利用这套教材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会计人才。应当说,引进苏联的会计教材,对20世纪50年代我国会计专业的建设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联会计是按照货币计价、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定期盘存和定期汇总等一套方法来进行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会计都是这样。就这套做法看,实际上只相当于西方国家的簿记工作,它的目的就是做到账证相符,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报表;它一贯忽视估价,并错把簿记报表当做真实可信的会计报表;它一贯把企业当做一个生产单位,一个成本中心,忽视对利润的核算和管理。正是由于这套会计方法的局限,才导致我们面临工商企业的一摊烂账,面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从1956年开始,我国学者提出了资金运动学说,倡导以资金运动的观点来建立复式记账原理和会计核算原理,于是就有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会计专业教材。如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集体编写的《会计原理》,就较全面地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本教科书从1963年出版,历经三十余年,发行数百万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会计人才。由厦门大学编写的《会计原理》和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等,也都吸收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这一时期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会计实践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按照资金运动观点建立的这一教材体系,虽有很多特色,但仍未抓住会计的本质,因而它反映不出会计因时代不同而不断发展演变的特点。其实,记不记账、编不编报告,根本不在于是否有资金流动,而在于资金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在于受托责任。财务会计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成本管理会计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长期地只讲资金活动,不问受托责任,严重削弱了会计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的作用。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新的会计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会计教育和会计教材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首先是开始将西方大学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引入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如西方财务会计、西方管理会计、西方审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涉外会计等。
1983年,财政部确定以中南财经大学(原湖北财经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原上海财经学院)为会计教材改革试点学校,推出两套会计专业教科书。中南财经大学的教改方案以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企业成本、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学为核心课程;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改方案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为核心课程。它们各自的培养目标略有不同,但两套教材都吸收了20世纪80年代对会计阶级性、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原则、会计定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扬弃了陈旧的按行业建立会计学科且知识陈旧的内容,立足改革,勇于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联合主编一本《会计学》,作为国家教委组织的经济类十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这本教科书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并大胆引进了国际会计惯例的有关内容,吸收了当代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使我国会计教材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8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研究组,葛家澍教授任组长。该研究组重点研究了我国会计教育的状况,研究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设置、会计课程结构与学科体系、会计教材建设、会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1994年,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设计了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管理咨询等主干课程。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各高等院校的会计学院或会计系都对其原先不规范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为核心课程的新体系。1996年,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又分别承担了教育部“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他们在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的同时,又出版了一套会计专业主干课的新教材。
在20世纪的后50年,特别是后20年,我国在会计课程体系、会计教材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初步实现了由“记账报账型会计”向“计划控制型会计”的转变;但由于在处理建立中国特色会计和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这一重大关系上,思想不够解放,认识不够进步,因而对国际范围内的会计改革经验特别是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未能作及时的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因而导致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中的内容存在不少严重问题。比如:会计教材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会计教材内容缺乏超前性和先进性;会计教材严重地滞后于轰轰烈烈的会计实践;会计教育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会计教育长期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等。所有这些,同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要求相去甚远,于是在世纪之交,我们又面临着一个十分迫切的会计思想大解放问题,面临着一个十分迫切的会计现代化、科学化问题。早在1989年,著名会计思想家、会计教育学家杨时展教授就指出:“中国会计的现代化,只能顺从于一个惟一的目的,即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不能不问中国的国情,不问是否为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所需,对国外的东西一切照搬。也不能不问对中国是否该用,只要是西方的东西,就从思想上一概排斥、一概反对。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会计理论界有一个现代化的头脑和紧迫感,有一个明确的生产力意识……排除‘左’的干扰;如果有右的,也要排除右的干扰,大步前进”。话很恳切,也很正确,但一直未引起应有的、足够的注意,十分遗憾。
(四)
就在我们不断地倡导和推进会计教育改革、完善会计教材内容和体系的同时,发达国家正在做力度更大、影响更为深远的会计教育改革。就美国而言,1984年,美国会计学会成立了未来会计教育改革组;1989年,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多份委员会立场报告。扬伯翰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的会计系,也纷纷响应美国会计学会的号召,对面向21世纪的会计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扬伯翰大学会计系从交易循环审计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这种审计模式的真谛,然后将其移植到会计教育改革中,设计出会计课程新体系,即将以往独立设置的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融合成一个综合的24学分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出具有高度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这里的“高度综合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良好倾听能力,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组织和分派工作的能力,解决分散和无序问题的能力,阅读、评论和判断能力,有效利用时间和缓解压力的能力等。杨伯翰大学会计系把24学分核心课程分为四个阶段,前10周讲授基础原理,之后分成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工薪与业绩评价、结转与存货、融资等五个交易循环分别讲授。
伊利诺斯大学会计系坚持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因而当按会计信息的生成、利用及控制来设计会计课程新体系,包括:会计与注册会计师(Ⅰ)、会计与注册会计师(Ⅱ)、会计计量及其结果、注册会计师决策、会计组织及其规则、会计控制系统、承诺与鉴证、财务报告准则、税收制度与税收规则、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营部门会计、国际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简明信息控制系统、管理信息与控制系统、信息控制系统的组织与开发等。
杨伯翰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给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它更多地强调以信息运行的规律或经济业务的流程来设计课程,强调会计专业课程的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强调会计与整个管理和业务工作的融合,强调会计教育改革的科学化和大系统观。本质上说,它强调会计对受托财务责任与受托管理责任的计量、报告,强调对综合受托责任的计量、报告。不仅大学和学会在推进会计教育改革,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会计师事务所也积极地参与改革,1989年,当时的国际“八大”,就发布了一份《会计教育展望》的研究报告,对会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意见。会计人才的供求双方同时关注和参与改革预示着:21世纪会计教育的时代特征将更为明显,会计将会更为主动地去计划和控制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就我国会计课程体系和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目前情况看,与发达国家的会计课程体系和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与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等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与科教兴国、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
有鉴于此,我们在结合中国国情,全面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20世纪末会计教育、会计课程和会计教材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资深会计学家和著名会计院系知名中青年专家、教授,编写了这套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较大更新的本科会计专业21世纪新概念教材。
来源:东北财大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