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陈至立:《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序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陈至立:《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序
2003-02-19 09:18:30 来源:
《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宣布了我们党将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才竞争,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当今全球开发人力资源以增强综合国力的大趋势,也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紧迫任务,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核心竞争力,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正视现实,直面挑战。如何使我国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状况彻底改观,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如何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效教育的愿望,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增强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制度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应该看到,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将历史地成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圆梦人。他们的精神面貌、科学素养、文化水准、伦理道德、生活质量以及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将最终取决于教育水平与普及程度的提高,取决于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建设,取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全面开发第一资源,强化政府第一责任,是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选择。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地比较分析并预测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趋势,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要工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教育部组织了近百名教育界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教育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这一研究有利于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为政府制定经济会发展的宏观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围绕这一课题进行综合性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我们希冀该课题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国际比较方面,能较系统地总结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深入分析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势与任务,富有前瞻性地提出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构想和重大政策举措,特别是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我相信,该课题的研究会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有所震动、有所启发,对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有所引导、有所帮助、有所促进。我坚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紧抓住发展教育与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就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