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弘扬学术、市场优先”为出版理念的学术型出版社,自然科学一直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重点业务板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佩英告诉记者,他们在自然科学类产品线的布局上主要突出三点:一是做好高端学术出版,对接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如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大飞机出版工程”、“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关注的都是国家正在重点攻关的有关领域;二是从学术的角度推出有关国计民生题材的图书,如让出版充分融入社会的发展,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三是着眼国家文化“走出去”的要求,抓好重点学术图书的英文版出版工作。
“就科学出版板块而言,我们与很多兄弟出版社相比,不敢说处于领先地位,只能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刘佩英谦虚地表示。她还进一步介绍,做好项目顶层设计、注重产品线的延伸是该社科学类图书的两大特色。
每个重点选题的立项,都是先有策划,再有组稿。基于这种认识,上海交大社在策划时往往是充分考虑到对某个学科各领域的基本覆盖,先拉出关键领域的书目清单,再针对每本书邀请该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来撰稿。每本书的撰稿也是先拿出目录样张,经过编委会充分讨论修改后才开始撰写正文,这样就能保证每本书的质量。学术图书做好了,往往能延伸出教材类、科普类等图书的出版,丰富了出版社的产品线。
比如,“大飞机出版工程”丛书总主编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顾诵芬院士担任,并吸引了陈懋章院士、李明院士、林忠钦院士、崔尔杰院士、吴光辉总设计师、金德琨主任等五十多位专家参与。到2013年底,该项目已顺利出版了四十多本书,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围绕产品的高端定位,上海交大社对编辑人员和营销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产品推广方面,该社一方面建立责任营销制,每本书都对应一个责任营销人员,由责任营销人员对这本书实行全程跟踪,收集市场反馈;另一方面成立“学术图书营销小组”,开拓专业渠道。培养学者型编辑是上海交大社人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不仅设置准入门槛,注重人才引进,如该社的不少重点选题任务都由博士承担;而且以岗为“梯”,加强对新进员工的培养,提倡他们走在作者的前面,与作者平等对话,并引导作者的科研立项与写作。“优秀的编辑应该是既懂学术,也善于沟通的,”刘佩英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关注国家战略发展、做好长期规划和项目储备等大事,还是给作者发邮件、打电话等小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于编辑都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通过这些做法,上海交大社不仅为作者提供了贴心的服务,而且也成为优秀科研编辑人才的孵化器。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