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十年断代史”读党波涛著《永远的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十年断代史”读党波涛著《永远的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志友
2014-04-18 14:33:52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5日中午,拿到这本《永远的桂子山——党波涛新闻作品精选》的时候,该书的作者党波涛老师已经在他的新闻办公室足足等了2个多小时,这一份等待的厚爱让我大为感动,这一份新年的厚礼于我又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我将会把这本书当做新闻教材来细读,当做写作模版来品味,当做毕业后对桂子山的一份念想来珍藏。

  浴着金灿灿的暖阳,闻着红艳艳的清馥,我在桂子山的梅园首次打开了这本期待已久的新书。在作者简介一栏里,我一眼便看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西藏日报》、《长江日报》、《半月谈》、《中国青年》、《深圳青年》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报刊后面紧跟着一个数字:“2000多篇”。

  2005年对外发稿50篇,2006年对外发稿70篇,2007年对外发稿90篇,2008年对外发稿120篇,2009年对外发稿150篇,2010年对外发稿300篇,2011年对外发稿360篇,稿件的数量在逐年递增,写作的速度达到平均每天一篇。面对这样一位高校新闻工作者的写作实绩,我校党委书记马敏教授在序言中称这是“一组令人‘恐怖’的发稿数字”,并对这组“恐怖”数字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对华师的无比热爱”和“由这种爱所生发的高度责任感、自觉性和奉献精神”以及职业化、专业化的“记者精神”表示欣赏。

  同样,作为《华中师大报》的热心读者,老校长汪文汉教授在对党波涛老师近十年新闻作品精选集从头至尾地进行了一遍“温故而知新”的重读之后,也作序称赞说,“他的作品穿行于新闻与教育之间,回荡于激情与理性之中,也徜徉于春华与秋实之际,为先进人物立传,为学者名师画像,为师生员工代言,表现了他及时、准确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显示了一位大学记者敏锐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展现了一位高校报人驾驭语言文字、谋篇布局的娴熟技巧与老到笔力。我以为,这些作品近乎华师百十春秋的‘十年断代史’,是值得一读的。”

  确实,党老师的工作就是在为先进人物立传,为学者名师画像,为师生员工代言。通过该书的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匠运斤无弃木”的章开沅老校长,“坚守山乡中学22年”的校友汪金权,“扎根云南山区50年”的校友梁达松,看透方块字奥秘的邢福义先生,“桂子山上的浪漫背影”黄曼君先生,追求古典文学研究新境界的谭邦和教授,“屁股上要坐几本书”的戴建业教授,“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冯圣兵,新疆学生的汉族“妈妈”张春,“无声世界的追梦女孩”刘轶等一个又一个华师先进人物不断地走入全校师生的视野,也在渐渐地走进校内外“华师人”的心中,其中很多人物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经过党老师手中那一支笔的书写,再通过校内外多家媒体的聚焦报道,不仅很好地宣传了他们个人的光辉形象和精彩人生,也一并有效地扩大了整个华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仅有一篇又一篇长篇通讯及时报道了学校的先进人物,还有一次又一次的精彩评论在不断提升着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内涵。《永远的桂子山——党波涛新闻作品精选》这本集子除了收录党老师近十年来在校内外媒体公开发表的40篇人物通讯作品之外,60篇新闻评论作品更见作者的思力和功底。从《永远的桂子山》“评论篇”基本上可以得知,像《华中师大报》品牌栏目“邱实评论系列”这些不断走红却并未署名的好文章其实也往往出自这位校报副主编的手笔。记得前不久在与党老师聊天时他就对我说过,“提升报道的思想内涵靠评论,不然还只是停留在感觉经验的层面”。所以,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是快速准确的报道,紧接着又是评论跟进,这样的新闻效应和宣传效果才可以令人眼目一亮,才可以做到深入人心,这样的评论文章也才更加完整地属于作者自己。

  这么多好新闻和评论,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是我一直比较好奇的问题。

  答案就是:一张嘴要甜,一支笔要快,一双腿要勤;态度决定高度,专注成就专业。数学专科毕业后在一所乡镇中学教书,1997年考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函授本科,2002年成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熟悉党波涛老师成长经历的人都知道,其实他也并非新闻科班出身,之所以能够获得诸如“新闻牛人”、“桂子山上的文章高手”、“华师第一金牌写手”等极高的赞誉与其“十年只做一件事”的专注精神密不可分。人生何其短暂,一辈子只要快乐地做好一件事就已然很不错了,“一件事情快乐做十年,这是成功;一件事情快乐做一辈子,这是幸福”,“新闻在,我在;我在,新闻在”;“当你享受工作时,工作即生活”,“珍惜每一天,因为每一天都是我们剩余人生的第一天”,党老师魅力人生的秘诀或许就蕴藏于他发表在QQ空间“说说”上面的这些只言片语之间。

  洪山屹立,波涛汹涌。在桂子山上,党老师不仅是新闻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坐在编辑部里的老师在进行网络教学,不管是口头语言面授,还是书面语言“施教”,只要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可以帮他们启迪智慧,就一样是在育人,所以党老师也因此具备了记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工作之余,除了自己采写新闻之外,党老师还会指导学生写作,即使对于像我这样的新闻门外汉和宣传局外人,他也会经常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鼓励,若是有稿子写得还可以他会说“你关注的很好,新闻敏感性很强”,若是新闻采写的确实不行他也会直言“挖的还不够深”,此外,他还经常推荐一些别人写得很好的新闻给我看,并与我分享他的一些阅读体会,例如“《四天三夜记者零距离观察:女大学生宿舍探就业》,至今读到的《人民日报》最接地气的大学教育报道”。

  今日有幸得到党老师亲笔签名的《永远的桂子山——党波涛新闻作品精选》这本书之后,我还没来得及读完全部作品便拉拉杂杂写下这些文字,着实有些不妥和草率,但是心一激动却又感到不吐不快,所以这篇文章纯属无法抑制的心情记录,写了也就写了,以后还得好好地品读。同时,我以为,文章始于模仿,一边慢慢读,一边照着写,在今后的实践中倍加努力地学习榜样,在将来的岗位上倍加努力地自我创造,或许才是阅读本书的最佳方式。


                                                                   2014年1月25日于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向钱基博学语文《钱基博集·国文教学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4.17 10:32:15)
  •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实证研究——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电视与城市圈文化建设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2014.03.06 11:19:07)
  • 天寒岁暮忆文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唐文权文集》序  (2014.02.13 14:23:24)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法》  (2013.07.24 13:53:59)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纪宝成访谈录》  (2013.07.03 14:20:22)
  • 鸳鸯蝴蝶梦《鸳鸯蝴蝶梦——民国名媛往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4.26 9:20:03)
  • 书香两岸:辛亥革命研究的新突破 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2012.04.23 10:06:07)
  • 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 评沈光明《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4.23 9:56:59)
  • 从“婴儿”到“青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个教辅品牌的二十年 (2012.03.20 9:09:26)
  • 发行与推广并肩作战 《梅光迪文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21 16:59:54)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