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时代:读什么 怎样读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大学时代:读什么 怎样读
作者:范燕莹
2014-06-30 08:00:4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高考分数业已公布,结束高中生活的毕业生,开始满怀憧憬地向心仪已久的大学张望,并迫不及待地想一脚跨进大学的门槛儿,好把学校的魅力风景看个究竟。对于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摆脱繁重课业压力的学生来说,大学时代恰恰是多读些好书的惬意时光。然而,究竟应该读些什么,怎样阅读?《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为此对几位出版人和大学教授进行了采访。

    多多参考权威推荐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挑选出值得阅读的好书对有些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在这个前提下,一些权威人士的荐书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今年4月23日,《人民日报》与央视新闻微博共同推出了“14位知名大学校长推荐书单”。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权威读书建议。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推荐的书目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推荐的书目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推荐的书目为舍恩伯格、库克耶的《大数据时代》,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推荐的书目为基辛格的《论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推荐的书目为金一南的《苦难辉煌》等。

    还有一些出版社对值得阅读的图书也进行了汇总。例如译林出版社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作者为美国“每月读书会”编委会成员克里夫顿·费迪曼,他根据多年的读书经验,精选并评介了130多种古今中外世界名著,涵盖了荷马时期到现代的精华,所推荐的书目涉及《奥德赛》《论语》《孙子兵法》《共产党宣言》《西游记》《包法利夫人》《百年孤独》。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多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推荐书目,更可以关注一些权威的图书评选活动,如“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很多都适合大学生阅读。

    摒弃功利遵从内心

    “我们当时读小说比较多,对我们影响深刻的是苏俄文学,到现在《安娜·卡列尼娜》还值得一看再看。”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回忆说,1986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她,在大学期间,同样读了不少思想史方面的书,如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等,“那个年代的阅读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陈华积,1998年读大学,当年上学时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白鹿原》《长恨歌》《废都》都是他的阅读书目,“我一直保持着对近现代文学的阅读兴趣。”他回忆道。

    现已成立工作室、从事编辑工作的脚印,1979年读大学时选择的是历史系,她的阅读更侧重于历史与哲学方面,“当时德国的古典哲学比较流行,大家都聚在一起阅读黑格尔、康德、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那时候的阅读更多的是遵从内心需要,让自己变得更为厚重。大学期间,大家都是如饥似渴地读书。”脚印回忆道。而谈到书目的选择时,她说:“有读无类,好书的选择,也像恋爱,是一种缘分,但最好还是照着自己喜欢的方向选择书目。”从个人阅读经验而言,她认为经典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价值体系。”

    大学时期的阅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职业生涯。脚印曾责编过《长征》《解放战争》《1901》《1911》等一系列历史纪实类作品,究其原因,与她大学时代的专业阅读不无关系。“我对历史题材的作品一直保有浓厚兴趣,并知道其在现实中的价值与影响。因为大学时期的阅读,使得自己的视角比较广阔,这对我今天的工作很有帮助。”

    精读掌握书中要意

    在陈华积看来,现在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很开阔,学校读书会组织的活动也很多,谈到给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提些阅读建议时,陈华积表示,首先,通过阅读培养个人品格和好习惯。作为班主任,他将《富兰克林自传》等作为班级的流动图书推荐给同学。“我不建议一开始就读厚重的书,这样很容易失去阅读兴趣。《富兰克林自传》很薄,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成为杰出科学家的过程,传主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接纳别人,很值得大学生学习。“我希望孩子们一入学就接触到这类书,向这些人学习,树立高尚的精神品格。”陈华积强调。其次,他建议,多读反映社会现状和体现社会思考的书,《出梁庄记》《看见》等均属于此范畴。他认为,这类书趣味性强且好读,有利于学生理解当下的社会和时代。说到专业书籍,他表示,入学以后,老师一般会提供专门的书单。

    至于阅读方法,则提倡精读。在陈华积看来,所谓精读,不是读一两遍就可以,了然于胸才算达到精读。“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反复精读的基础上完成的。”他建议,在精读的基础上,再看一些相关的点评文章,通过别人有见解的观点,使得自己对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深度。

    阅读的图书要社科、文学、经管、生活等各方面兼收,对大学生来说,阅读近两年的新书同样重要。毕竟我们需要了解当下的阅读热点和社会现状。比如《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大数据时代》等一大批热点图书都适合大学生阅读。

    ■表达

唯读书不可辜负

□范燕莹

    常有人说,“唯美食和春光不可辜负”。而若论起大学时光,怎么才算不辜负?或许将大学这段美好的时光,多用在读自己喜欢的书上,和阅读谈一场彻彻底底的恋爱,这将给予我们一生的浸润和滋养,也是未来人生中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若论时下大学生的读书,不得不承认,很多学子都存在着功利性的追求:应付四六级及托福考试,东拼西凑一篇论文,背诵期末考试试题范围……其背后有着基本共通的目的,为了应付一个看起来还能拿得出的成绩,获取最实际的经济回报——数额还算可以的奖学金,抑或是多一张证书,增加就业天平一端的砝码……但庆幸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学子凭借个人兴趣,在空闲之余,去旁听或选修他系的课程,并将感兴趣的课程移情别恋到图书馆的那些故纸堆中,涉猎中外文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是逻辑学、伦理学等冷门学科的著作,更会读一些经典名著和近两年的热门好书,虽零星、也说不上系统,但在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理解当下社会等方面还是颇有不少帮助。

    大学时期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沉浸在岁月静好中,读书就是这样,它不一定能够改变你的人生命运,也不一定能为你未来职业铺就多么平坦的道路,但大学时期读书所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拥有认识外部世界的坐标系,处理与自己内心关系的能力……通过自身的认知体系来构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使得我们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和移动时代,少一分盲从,多一分清晰、自信、从容和平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有一本书,书名叫《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在他的笔下,“读书”和“做学问”始终是充满乐趣和富有魅力的。作者以“读书”“大学”等主题词构建此书,分享各种关于读书的经验、心得甚至八卦,自然有一种趣味在,曾受到众多青年学生的追捧。或许,上哪所大学并不很重要,而如何度过我们宝贵的大学生活很重要。大学时光唯读书不可辜负。

    ■链接

从书里读到书外

    ★首先祝贺大家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从此得以从容澹定、欢欣鼓舞地“漫卷诗书”。不都是“读书”吗,怎么会有“幸福”和“不幸福”的分别?在我看来,不为分数、不为考试,为自己的学术理想与审美趣味,自由自在地读书,这多幸福!今天你们或许体会不到,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你们会格外怀念这段无忧无虑读书的日子。

    拿学位必须读书,但读书不等于拿学位。这其中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开学演讲时,专门谈这个问题,希望学生们以学问为重,不要将大学看做文凭贩卖所。

    ★读书没禁区,可阅读有路径。也就是说,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

    ★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时候,你可千万马虎不得。所有谈论大学校园或读书生活的,都拣好玩的说,弄得不知底细的,以为读书很轻松,一点都不费力气。你要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

    ★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

    ★俗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实,要想读懂读通“圣贤书”,恰恰必须关心“窗外事”。不是放下书本只问“窗外事”。而是从书里读到书外,或者借书外解读书里。“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周作人《闭户读书论》)识得了字,不一定就读得好书。读死书,读书死,不是现代读书人应有的胸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也算是中国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回想起来,我属于比较规矩的学生,既尊重指定书目,也发展自己的阅读兴趣,而不是撇开课业,另起炉灶。能“天马行空”者,大都是(或自认为)才华盖世,我不属于那样的人,只能在半自愿,半强制的状态中,展开我的“阅读之旅”。

    ——摘自陈平原《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2014-06-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北京大学出版社《小国与国际关系》  (2014.06.26 10:21:23)
  • 《富国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06.26 9:51:41)
  • 云南大学出版社《实体投资风险管理》 (2014.06.26 9:05:00)
  • 回到精神的故乡——清华大学出版社《何处还乡》 (2014.06.24 9:33:38)
  • 而今听雨乌篷船——清华大学出版社《乌篷船》 (2014.06.24 9:23:57)
  • 云南大学出版社《公司法务与税务》 (2014.06.23 18:25:34)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精品战略推进重要项目 (2014.06.23 17:27:07)
  • 《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4.06.13 11:19:47)
  • 心系武魂 鉴史通今 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武术史》评介 (2014.06.20 10:51:23)
  • 北京大学出版社《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  (2014.06.19 16:19:30)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