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意叠现的中国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厦门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新意叠现的中国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07-07 13:38:26  来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赵德馨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版,定价:102.00元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主题。回顾中国现代化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平稳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研究中,赵德馨教授撰著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修订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该书作为修订版,吸收了同行学者与作者近10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从原书中删掉15万字,新撰33万字,全书86万字。它集中体现了作者60多年研究与讲授中国经济史的心得,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是一本新意叠现的专著,同时作为教材。其主要特点是:

  1.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经济形态演变为辅线,主辅线有机结合,地位突出,贯穿始终。该书为国内第一部以现代化为主线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材。在书中,作者创新性地将市场化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作为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面,从而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描述为走向市场化和不断谋求工业化的过程。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洞穿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政体更迭和经济形态更替中曲折变迁的过程,准确把握住了经济演变的历史大势。同时,以经济形态演变为辅线,考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阶段性历程与规律。

  2.将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融入了经济发展的叙述中,从而将经济演变的客观历史大势与历史当事人的主观探索结合在一起。这使该书更具历史现场感,也更好地凸显了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的“探索”性特征。探索中难免有思路的分歧与碰撞,乃至激烈的交锋,其结果往往会决定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抉择与国民经济的表现。对此探索过程的研究,是总结中国现代化经验教训的重要切入点。

  3.重视对经济史实作理论性的分析与概括,具有强烈的理论性。该书未满足于对经济过程的简单叙述,而是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诉求,即在叙述、分析和概括中国经济史实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或新的理论观点。通观全书,除了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理论,作者还提出了五主经济形态理论、过渡性经济形态理论、互补经济理论、“之”字形路径理论等理论观点。

  4.贯通古今。贯通传统经济与近现代经济的线索是经济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这表明中国经济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作者认为,数千年来,中国经济演变的基本趋势之一是市场化,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实为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的延续和必然产物,具有内生性。由此,该书呈现出了中国经济从传统转向现代过程中的历史承继性,彰显出中国经济演变过程的连续性特质。

  5.国际视野。书中不仅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外经济关系进行了分析,还在中国现代化每一阶段结束时对中国现代化水平做了国际比较。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及其变迁,更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的现代化成效。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办7/7/2014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特色鲜明新意叠现 厦门大学出版社《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评介 (2014.06.16 14:01:31)
  •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08.17 13:55:00)
  • 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史和关系史的力作——《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中国财政小史》重印本序 武大社 (2007.05.24 16:53:01)
  • 北大社 向麦迪森致意---长期经济史研究的意义 (2004.11.25 8:28:32)
  • 向麦迪森致意———长期经济史研究的意义(北大社《世界经济千年史》) (2004.09.17 9:25:35)
  • 帝国经济史与“媒介决定论”--人大出版社《帝国与传播》 (2004.06.22 16:30:47)
  • 帝国经济史与“媒介决定论”--人大出版社《帝国与传播》 (2004.03.25 15:41:05)
  • 经济史研究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可贵尝试 (2003.07.29 13:44:50)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