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从现实的灾难到历史的迷宫《空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从现实的灾难到历史的迷宫《空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新平(书评人)
2014-08-14 08:33:38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空巢》薛忆沩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版                                                                                                          

  薛忆沩的长篇新作《空巢》,取材于其母亲一段真实的被电信诈骗经历。他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其母亲的心理分析,然后用六十四天的时间,以艺术的方式定格成一部丰满的小说。《空巢》既是建立在生活之实上的想象,也是建立在想象之虚上的现实。面对沉重的历史和繁复的现实,薛忆沩不是以绝望的腔调和宿命的失败,倾注富于道德价值的控诉与批判,而是以睿智幽默的反讽、自由奔放的想象和双向同构的复调思维,来呈现和消解悖谬的历史与现实。

  一

  《空巢》 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天,讲述的是一位将近八十岁的退休教师,在二十四小时内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而作者向读者呈现这个故事却用去了288页的篇幅。故事时间是她遭受电信诈骗而惶恐不安、备受折磨的一天,叙事时间内展示的是一个被政治运动戕害、被极权和权力规训的老人荒诞而异化的一生。现实和历史在老人生命的幻灭感中猛烈相撞。作者用精准而诗意的语言呈现了魔幻的现实和荒诞的历史。这种叙事时间远大于故事时间的叙述手法,与小说第一人称的设置和心理聚焦的方式密切相关。这既吻合主人公空巢且寡居的生活方式,也更适宜于饱经风霜的老人揭示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我”是作品的中心人物,有关“我”的一切,就是叙事内容的焦点所在。整个作品就是“我”的心理意识的呈现,通过“我”的视线和意识活动,来展示“我”的经历和情感。

  用第一人称叙述的《空巢》,不仅精准地呈现出诈骗者“顾警官”如何以恐吓、安抚和诱导的方式步步为营骗走老人多年的积蓄,以及受害者在案发二十四小时中细腻的心理变化,更是诗意和哲理地再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奥秘。电信诈骗是波及无数中国家庭的“人祸”,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诈骗案件将这两个“热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触及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小说借助生活中的真实和文学的世相真实,发出了“救救老人”的呐喊。同时,阅读《空巢》,我们也能对当下的时代和与这个时代密切相关的历史有更多的理解,也会对自己的父母有更多的理解。这也是小说题记:“献给所有像我母亲那样遭受过电信诈骗的空巢老人”所预示的现实意义。但《空巢》并不是一部堆放现实的仓库,而是展示生命真实和灵魂奥秘的博物馆。这正是题记中的另一句话,“那一天的羞辱摧毁了他们一生的虚荣”所蕴含的主旨。

  小说的表层结构是一位独居老人的空巢生活遭到了入侵和蹂躏,入侵者的武器不是尖刀棍棒和粗声恶语,而是一条细小的电话线与“义正词严”的官方术语,如“罪证”、“口供”、“卷入”、“犯罪集团”等等,与她的身份和生活完全对立的词汇。这些突然涌现的语句瞬间就引起了她心理上巨大的恐慌,顷刻间就击溃了这位有着四十年教龄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尊和自信。因为她的一生是没有污点的一生。纯洁和清白不仅是她的追求也是她的成就。假冒成“顾警官”的骗子正是利用了她意识深处的“洁癖”和恐惧心理,抓住了她身处空巢的机会,在她引以为傲的善良和自尊处设置了陷阱,让她在恐慌之中迅速陷入了对他的信任和依赖,陷入了他设下的骗局。叙事如此荡开,延展铺排,一个受害者如何主动配合、自投罗网的故事,却有着侦探推理小说的紧张和悬疑气氛,形成了小说涟漪不断的湖面,成为小说的明叙事。

  在这起伏有致、波澜不断的风光之下,这部小说的暗叙事却有着强大的漩流和冲激,隐于波光粼粼的湖水之下,成为全书故事与人物的推动之源,如湖底的喷泉,构成了小说的暗叙事。读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把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变为一片浩瀚湖水明暗交织的高超技巧;如何把一个人当下的不幸遭遇,融入国家和历史的大悲剧中,如何让荒诞的历史和魔幻的现实彼此进行观照;如何以精美准确的语言和丰赡饱满的结构,让纷杂的现实呈现出美学的形态。

  在这复调叙述中,表面是老人一天中一波三折的被骗过程,实质则呈现了荒诞历史中老人一生的命运遭际,是如何塑造了她的人格和心理。当下的受骗根源于先前的受骗,如今对骗子的信任根源于当初对历史的信任。在老人急于自证清白的内心深处,或许是她自己也并不明了的深层心理。她曾为了迎接解放而陷入“狂喜”的状态,感觉自己变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一部分。她曾为跟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时代,在领导义正词严的威逼利诱下与父母恩义两绝。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却又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遭受着最后的病痛和孤独。一生的教育和洗礼,让她对“组织”既充分信任又充满警觉和恐慌。一直活在信任和恐惧中的她,既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也是一位可恨的合作者。她经历的这起诈骗案既是她一生的缩影,也是她觉悟的契机。

  二

  小说全篇分为“大恐慌”、“大疑惑”、“大懊悔”和“大解放”整饬的四个章节,这既暗合于事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规律,也呈现了老人案发后恐慌、疑惑、懊悔和顿悟的心路历程。每章又被切分为由三个时辰或六个小时统领的三个小节。这样的编排布局既充溢着“反恐二十四小时”的惊心动魄,又能具体而微地刻画出老人细微的心理起伏变化。而小说全篇明暗叙事的衔接则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彼此却有着深层的对应关系。

  接到电话后此起彼伏的恐慌,让洁身自好、以教书育人为一生笃行的老人惊慌失措。她最为担心的就是“卷入犯罪集团活动”的“事实”会让她颜面尽失,晚节不保。与此相对应的是她青春期成为“女人”时的恐慌,和与领导地下党组织的男生单独相处时的恐慌。叙事通过老人情急之下想到让领导她早年革命活动的人,来证明她品行的念头,自然地把她生理第一次痉挛和心理第一次震颤产生的恐慌,与她当下的精神恐慌连接起来,而回顾她一生的叙述也就此展开。

  没有按约定时间现身的“顾警官”,让希望整个案件水落石出和全部疑团涣然冰释的老人心头疑窦丛生。身心疲惫、精神恍惚之中,她又想起了她夭折的孩子。她疑惑为什么那样的厄运会降临到她的身上;她想起了她发疯的舅舅,她疑惑他到底是怎么疯的;她疑惑充满革命激情的左翼文艺青年,怎么同时又会那样的颓废;她疑惑被“扫地出门”的父母为何仍然被算成是“剥削阶级”。在络绎不绝的疑惑中,个人和家族在革命洪流和政治运动中的命运渐趋呈现。

  妹妹的安慰,女儿的紧逼,儿子的追问,三次通话让经历了极度恐慌和疑惑的老人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一天之中特殊的经历让往事如同汹涌澎湃的山洪涌入她的感官,把她拖进了布满尘埃和蛛网的过去。她懊悔自己的出身,懊悔自己的婚姻,懊悔解放的激情播散在她灵魂深处的信仰。她尤其懊悔写给父母划清阶级界限的绝情信,给他们造成的巨大伤害。

  叙事至此,没有接着写老人的“解放”,而是先通过她母亲的幽灵,呈现遭受侮辱与损害的母亲是如何“觉悟”的。在土改工作队将他们一家赶进猪栏屋后,与其说外部的革命引发了母亲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让她能若无其事地经历她所经历的一切,不如说凤凰涅槃的她以高贵的灵魂睥睨浊世,以强大的精神嘲笑生活。与母亲“同曲异工”的是,革命激起了“我”前所未有的羞耻感,让“我”开始恐惧生活中的任何污点,让“我”一生都在努力洗刷出身“卑贱”的污点。

  叙事层层铺垫,步步紧逼,经过一天现实中目不暇接的波折和担惊受怕,经过回忆一生的种种错失和悔恨,经过舅舅和母亲两个幽灵魔幻中给她的种种反思和启悟,叙事层层褪去了一个开篇就自诩一生清白并引之为傲的老人的外衣,她有政治上的污点:她与父母“划清界限”,几十年中没有任何联系。她有生活上的污点:她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媳和母亲,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妻子和女儿。她有经济上的污点:她作为“地主家的臭小姐”上了“贫农家儿子”的当,她相当于两个月工资的钱被生产队长骗走。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派出所里无意看到她视为亲生女儿的保健品业务代表小雷戴着手铐的一幕,既是压垮身心已极度虚弱的她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击溃她秉持一生信念的最重一击。真的“上当”比假的“陷害”对她的身心具有更强的摧毁力。折磨她一天的便秘顷刻间获得畅快的释放。她拉出了一整天的恐慌和屈辱,也拉出了一生的恐慌和屈辱。一生上当受骗的她,此时终于幡然醒悟。小说以悖反的方式解构了悖谬的人生和荒谬的历史。

  三

  对文学来说,经过荒诞历史和身处魔幻现实的老人,是一种极富价值的观照与呈现对象。从对老人细腻心理的刻画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与观照对象的休戚与共,而作品中显露出来的集严肃与游戏、悲悯与幽默的复杂气质,我们又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冷静地从观照对象的绝望困境及其运转逻辑中超拔而出,从困扰民族的普遍的精神无力感中超拔而出,以一种既有力又有趣地超越权力及其运行逻辑的异质精神,创造出一个别样的世界。

  内省和智性是薛忆沩小说的特点。很多年以来,他的作品既不魔幻,又不现实。长篇小说《白求恩的孩子们》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魔幻和现实已经开始在他的写作中互动。及至《空巢》,这样的互动方得以酣畅施展。

  薛忆沩在《空巢》中观照世界的复合性眼光,与悖谬世界相抗衡的复调思维,使其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展开的虚构,不同于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现实主义书写方式。究其根源在于其精神维度中存有一个彼岸的世界。以此为基点,现世的相对性显现无疑。因此,这部小说不再是那种二维语言构成的写实作品,而是以三维语言建构的意象世界。叙述者一面在叙事平面上不动声色地向前移动,一面不时地从故事中弹跳出隐喻性极强的意象群落,在写实层面背后扩展出一个深度空间。

  分别在小说四个章节中四次露面的母亲,在以慈母的形象安慰和鼓励她的女儿时,又如高高在上的圣母,打量着污浊的尘世和骇人的极权。在她眼中,让女儿惊恐不安的权力不是一头恐怖巨兽,而仅仅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滑稽怪物。与温情的母亲相比,两次露面的疯舅舅更像是一个直率的先知,他能一语道出“我”的“空巢”命运,一眼看穿虚假的现实和残酷的人世。

  如果说这两个“天上”的灵魂意象,给紧张焦虑的现实气氛带来了自由、飘逸和神秘的气息,给小说写实层面的横向性赋予了隐喻的垂直联想性,那么现实中邻居老范则给困境中的老人带来了一丝人间的温暖和关怀。前者不食人间烟火的悲悯、宽容和透彻,与后者充满世俗气息的幽默、诙谐和睿智,都给老人走向“解放”的心路历程中以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导引。母亲的宽容不只是慈悲,更是一种穿透,舅舅的犀利不只是狠辣,更是一种洞察,老范的幽默不只是一种轻逸的趣味,更意味着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他们都对禁锢和荒谬施以笑刑,对自由与仁慈虔诚守望。小说的意象建筑与历史的审美向度,经由语言提供的存在形式,在由权力和道德合成的土地上确立起来。《空巢》以此在解构荒诞历史的同时,突破了语言的平面性,在揭示老人真实心灵困境的同时,启示了某种崭新的精神的可能。

  《空巢》的另一非凡之处在于写出了命运的神秘和强大。小说围绕“空巢”展示了一家三代人的命运遭际。“我”舅舅的朋友,一个左翼文艺青年创作的貌似颓废实则智慧的《空巢歌》,犹如一则命运的预言。一首《空巢歌》,以反复咏叹的方式道出一声声长吁短叹,主旨在于诸色皆空。空的意象经由如此唱叹,与其说是佛门中的四大皆空,不如说是一种寂灭的命运,而《空巢》就是对这种命运的领悟和感慨。从富庶之家到被扫地出门,连“空巢”都没有了的母亲,依靠从小诵读《心经》而培养起来的强大精神,在暴虐的历史面前获得了灵魂深处的平静和安详。命运的不可捉摸在“我”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三岁时,疯舅舅指着手上的玩具小房子对她说,这个“空巢”就是她将来的家。这个命名她现在身份和生活的词伴随了她的一生。从莫名其妙的爱情,到阴差阳错的婚姻,从夭折的孩子到暴戾的女儿,从为理想献身的青年到黯然失色的晚年,从物质的空巢到情感的空巢,从精神的空巢到信仰的空巢,“空巢”在小说中从一个具体的意象延伸为具有丰富含义的事物。叙事借此从简单明了的外部抵达繁复幽深的内部,从魔幻的当下生活抵达荒诞的历史深渊。(来源:晶报2014/8/3)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手的失窃案——肉体的法制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8.06 15:13:36)
  • 我们的教育“病”在哪?《教育应该不一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7.17 13:41:52)
  • 时代的回应和多元的显现--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来儒学思想录》  (2014.07.17 13:22:16)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智量文集》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 (2014.07.01 8:35:58)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泽厚话语》序言 (2014.06.17 14:26:00)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勇气》十周年纪念版前言 (2014.05.19 9:41:41)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教师是 大脑的变革者 (2014.05.14 16:39:46)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校见闻录》 (2014.04.18 13:55:49)
  • 种族主义:章太炎国学观的“阿喀琉斯之踵”《经学的瓦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4.16 16:05:58)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汉译辨正 (2014.04.11 8:20:17)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