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豆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豆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08-25 08:46:2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豆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牛铭实 米有录 2014年8月

    一粒粒再寻常不过的豆子,当它具有政治内涵时,不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兴盛时期,还是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抑或是在东方古国面临存亡的20世纪,不仅闪现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凝聚着生存与兴盛的力量。《豆选》介绍了中国豆选的政治实践。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竖起了民主、自由的大旗,通过选举成功地动员了农民,将农村治理权从士绅、地主的掌控中转移到农民手中。这场争夺农村政权的政治运动为共产党在国内赢得了民心,在国际上更得到了很多同情和支持。为了动员不识字的农民参与选举,共产党使用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其中最为人所传颂乐道的就是豆选。

    豆选就是选举时用豆子当选票。它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好奇和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方法让不识字的农民借用投豆来代替填写选票,以表达对候选人的看法。但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在20世纪40年代的边区,共产党要与当地既有势力争夺政权,为了使农民在投票时能够不碍于情面,或免于地主和地方士绅的威胁、利诱和报复,需要设计出一套投票程序,让农民在投票时能自由无虑地表达意愿,豆选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虽然豆选在中国选举史上是值得骄傲的发展和创新,但它却不是在其他文明或国家“闻所未闻”的。远自古希腊、近至17世纪英国和美洲殖民地,很多地区都有使用豆选的经验,它是不同文明不谋而合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珍贵成果。

    有别于“举手”或其他的“公开”表决方法,豆选是一种“秘密投票”(secret ballot)的方式。之所以称之为“秘密”,是因为这种表决方法的程序使外人很难判断选民到底将票投给了谁,这让政党或候选人很难用金钱或暴力来影响选民投票,选民才能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意愿。没有秘密投票,金钱、暴力就会渗入选举,民意就会被有权有势的一方挟持。如此一来,就没有公平、公正的选举,也就没有了民主。因此,秘密投票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障人能自由地行使民主权利,它是一个民主制度运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电视连续剧《沂蒙》于2010年获得“中国金鹰电视奖”,该剧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沂蒙山区一个叫马牧池的小山村。在第33集中,八路军要建立边区政府,也要选村长,其中有个场景就是豆选村长。候选人有两个:于宝珍和继善。结果于宝珍比继善少得了一粒豆,落选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曾经亲眼见过豆选,其中一些身怀才艺又颇有见识的人,把那种场面用画笔、刻刀进行了艺术加工,或者用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来,使我们今天能欣赏到那些木刻、年画、摄影,读到有关的诗歌、小说、散文。文艺作品是现实的升华,它们栩栩如生地印证了散落在各地党史、地方志里尘封的往事,豆选就这样沉淀在我们的文化里。

    根据地的诗歌,形象地反映了这种选举方法:

    “黄豆豆,豆豆圆,咱村选举村议员……一颗黄豆搁在碗……俺活70头一遍。”

    “金豆豆呀银豆豆,比不上咱的土豆豆。一颗选票一颗豆,小心投在碗里头。”

    陕甘宁边区的“豆选”诗近年也出现在高考题、高中习题里,体现了让年轻人不忘民主传统的苦心。“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下面我们介绍几件有关豆选的艺术作品:

    彦涵的木刻《豆选》

    彦涵的木刻《豆选》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他从陕西到了河北,1947年土改运动中,他任河北省获鹿县大河村工作组组长。根据那时的亲身经历,他创作了《豆选》等作品。彦涵回忆道,那时他作为土改工作组组长,要让农民们自己选出自己的干部,可是农民不识字,有人就想出了让大家往候选人碗里投豆子的主意。第一次自己选干部,农民们不习惯,嘻嘻哈哈的。但是彦涵说,那最初的民主意义非比寻常。新中国成立后,《豆选》被彦涵重新画成大型油画,被全国政协收藏。

    画面中,一位妇女弯着腰,正在小心地捡起地上的一颗豆子。1953年,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提到这个拾豆的细节,他认为这表明那个妇女不愿牺牲这一票的权利,显示了选民热情严肃地对待民主权利。同时,这样的细节也反映了解放区民主建设的本质特征,为作品增加了光彩。对于这幅作品,王朝闻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做了更详细的说明:“在一个宽敞的院落(这很可能是土改没收的地主庄院,在当时常常作为村民集会的场所)……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拄拐杖,颤巍巍地来到选举的地方,边走边瞧着手中的豆子,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象……一个农民不小心将豆子落掉,又小心翼翼地捡起,关注的神态和认真的动作,无疑流露出内心的感慨。豆子虽小,意义重大,一颗豆子是一个选民的心声。”

    这幅木刻备受赞美,如今人们仍然看重《豆选》的价值。2008年,一家拍卖公司得到这幅作品,拿去拍卖。这幅尺寸29×37厘米的作品,估价3万~4万元人民币。其简介中说,“当彦涵看到中国农民在不识字的情况下利用‘豆子’进行选举时,感到这是对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所进行的最有力的挑战。”

    顾群的年画《豆选》

    豆选这种简便的办法,能使占人口多数的弱势群体参选,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中华女性长期以来是弱中之弱,她们被包括进来的时候,更显难能可贵。

    顾群1946年到了解放区,以河北选举为题材创作了《豆选》年画。这个投票场面很热闹,也很祥和。男女老幼都来了,会场上还布置了“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口号。画面的左后方像是入口,人们在那里排队领豆子,然后依序走上前来投票。画面中央,一位妇女正在弯着腰,小心地把豆子放到  第二个碗里。碗上蒙着白纸,中间小黑点的地方其实是个洞,豆子从小洞投进去。这个碗对应的第二个候选人似乎也是位女性。一个男人在等待投票,他两手摆弄着豆子,左手掌心里有多颗豆子。据此推侧,这次选举时,村民要给多名中意的候选人碗里分别投豆。他后边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像是也在等候投票。左前角一个老人领着个小男孩,在注视着人们,他们能看到谁投了谁的票。画面右边有个人站在凳子上,指着板子上的人名,向来人说着什么,也许是在介绍候选人。

    女画家画妇女投豆给女候选人,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边区和解放区的选举制度规定,男女都有投票权,妇女普遍参选,不少人还被选进各级政府。比较著名的有1940年当选晋察冀边区唐县第一任女县长的陈舜玉,在戈焰的《豆选女县长》诗中就有“她碗里黄豆乒乓落”的句子,来形容当时的景象。另外,晋察冀根据地1939年各村改选时,妇女当选村长、副村长和村政委员、村代表者约2000人。解放后,1951年和乐乡由代表投豆,有位妇女得票第二多,当选副乡长。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豆选帮助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这种变革被女艺术家们敏捷地捕捉到了。

    那个时代,在中国出现妇女参选、妇女参政是十分奇妙的事。这里曾经是缠足风行的国度,也是曾经崇尚一夫多妻的地方。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曾属于童话里的憧憬,但豆选使文盲和女性都有了参政的机会,一人一票,女人也可以选她满意的候选人,包括选女候选人,让她们代表自己的利益。弱势群体有了一个参与的机会,这的确是向人道主义的进步。这种做法,也便于共产党获得妇女的理解和支持,扩大它的力量,贯彻它的政策。所以说,那时的豆选造成共产党和广大农民群众双赢的格局。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