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阅读被科学“鉴定”过的文字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阅读被科学“鉴定”过的文字
所思
2003-02-27 08:50:57 来源:
阅读被科学“鉴定”过的文字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节录自《诗经·卫风·木瓜》
关于《诗经》的好处,孔子早就说了许多,其中之一是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意味着,在以《诗经》为教科书的古代社会,这本可以“兴、观、群、怨”的诗歌总集,除了政治与文学的功能,还承担着一定的“生物”课本的任务:教人认识大自然。古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著作,如三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宋蔡卞的《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的《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章的《诗传名物集览》等等。去年市面上出现了日本人冈元凤编撰的《毛诗品物图考》,工笔绘图,印制古雅,甚为可爱。不过,台湾作者潘富俊的《诗经植物图鉴》无疑更适合现代人阅读,他把《诗经》名物研究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又写出了《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为灿烂的古代诗歌,画上了一个科学的坐标。
潘富俊是农艺及土壤博士、植物学家,又偏好文学,曾在植物园中规划“诗经植物区”和“成语植物区”。阅读时习惯使然,总是先注意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日积月累,书稿逐渐成型。潘富俊的三本诗歌植物著作,最大的好处是采用了植物的彩色照片,比起以往同类图书中的线描画,优越性不言而喻。他对植物的介绍不局限于罗列前人观点,除文学上的旁征博引外,还能融入专业优势,对植物的产地、特性、用途都有科学的介绍。更为精确的“植物小档案”、植物古名和今名的对照,也很实用。
阅读被科学“鉴定”过的文学,可以纠正不少错误观念。比如《楚辞》里经常出现的“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我曾想当然地以为就是国画里常见的叶片细长、风姿飘逸的兰草,谁知无论是屈原的“纫秋兰以为佩”,还是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指的都是“泽兰”———一种生于湿地、叶片长圆、边缘呈锯齿状的香草。又比如猕猴桃,在我们的概念里是引进水果。可是《诗经》里的“苌楚”就是猕猴桃,它恰恰是1906年由华中引进新西兰,经育种改良后成为新西兰的水果出口大宗。
《诗经》《楚辞》中的植物名字奇异美丽,掩藏着关于我们祖先的秘密。《诗经》所涉及的植物,如葛(今名葛藤)、薇(今名野豌豆)、藻(今名杉叶藻)、卷耳(今名苍耳)等等,不少是供食用的,“采薇采薇”、“采采卷耳”,这些描写先人采集活动的句子在《诗经》中比比皆是,但是不少植物逐渐从人类的食谱上消失。它们何时消失?怎样消失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古代诗歌留下的不仅是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与引人遐思的审美空间,数千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变化亦蕴涵其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思索。
《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3.2.2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