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广开言路,世事畅达——《三千年文祸》江西高校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广开言路,世事畅达——《三千年文祸》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5-10-14 10:52:20  来源: 百道网 
 

【提要】检讨中国历史上文祸,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回顾历史,重要的是总结教训。14世纪,意大利人带头掀起了伟大的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代潮流,而我们的明太祖却一心扑在强化君权上,为此而制造种种文字狱,以滥杀无辜的有识之士,强化君权,反往中世纪落后的道路上走。

《三千年文祸》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作者:谢苍霖,万芳珍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翻开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绝大部分帝王都制造过数量不等、程度不同的文字狱案。这些反人道、反民主、反科学的文字祸,残害了多少有节气、有骨气、有政治远见、有闪光思想、有渊博知识、才华超群的仁人志士,极大地阻碍了本应有的历史发展进程。追究原因就是家国不分。帝王的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逃脱不了专制王权的统治,只要不顺他们的心意狠毒的帝王,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过五更去。这就是这本《三千年文祸》要呈现给读者的中国文人悲惨的命运。

从类型上看,中国文人、知识分子,一是饱读诗书,跑去做官,当帝王的奴才。这类人读尽天下书、知尽天下理,但为了功名利禄,根本看不清世道的黑暗,也无法弄清他们所立志扶持、为之献身的王朝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他们不过是帝王股掌上的玩偶。当他们具有自己的自由和生气的时候,具有独立思考的观点的时候,不如帝王之意的时候,便被帝王们搁置一旁,至死荒蛮,或者干脆就被捏死。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或以言语得祸,或以作品得祸,或因思想、政见得祸,或者干脆因什么没说、什么没写也能以“腹诽”罪被置于死地。纵观三千年历史,中国文人从来就没有体验过真正自由的生活境界。但他们总算是搏过一回了,总还有儒家阳刚的进取精神。但他们的宿命是“方生方死”,从他们步入仕途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们可悲的下场。像汉代的杨恽、马融,宋代的苏轼等都是这类学者的典型。二就是布衣文人。他们就是读了书,但未入仕,没有参政,寄居乡间,或以祖业为生,或教书糊口。虽无高官厚禄,但誉满一域。他们之中不乏学识渊博,具有真知灼见的大学问家,照理来说,这些文人远离“高堂”,应该没有“文祸”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历代均有荼毒布衣文人的事。原因很简单,他们虽为布衣,但是读书人,有了见识,增进了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关心天下、批判现实统治、批评王朝政治的行列,这就起了祸端。只要违背了帝王的意志,加上小人的挑拨,照样杀无赦。最典型的是宋代。宋代帝王的整人手段比较宽松一些,议论朝政的在野人数较多,关心时政已成风气,许多布衣文人亦上议时政。如抚州的欧阳澈等,上评朝政一样惨遭杀害。可见,只要是文人,只要胆敢和王朝意识、皇权意识作对,只要想讨回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哪怕是在野布衣,一样容不得你,杀之戮之。第三种就是隐士文人,他们饱读诗书、不求闻达、远离市尘、躲进深山、看破红尘,企图以逃避的方式,研究学问、写诗作画,以求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但事实上也逃脱不了帝王专制政治的罗网。总是要千方百计、软硬兼施地去破坏他们世外桃源的生活,要么逼迫他们,要么引诱他们。像务光,就被商汤逼迫跳水自杀;伯夷、叔齐“不食周栗”甘食薇蕨而饿死在首阳山。被引诱的文人,他们本就不是真隐士,原就怀忧国忧民之心,在帝王们的软硬兼施之下,失去了本来面目,成为了帝奴,自由的人生变为了悲剧的人生,失去了人格的自由。总之,不论你是何种文人,都跳脱不了帝王的手掌心。

按时间顺序看,纵观三千年文人遭祸的轨迹可以说两头重中间轻一些。唐宋是中国文化发展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文祸的案子相对少一点,处理也相对轻一点。唐以前、宋以后文祸的案子就相对多,处理也相对严酷。古代中国,自秦以后,典型文祸列朝都有,但唐宋杀人很少。如果说封建帝王及其皇权统治,家国不分,家即是国,国即是家,是文祸产生的原因的话,那么,在读这本《三千年文祸》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各朝代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这也就造成了唐宋帝王的宏政,浪漫、仁厚,文化氛围也比较好。尽管文人不大听话,时不时地冒犯君威,但杀头的不多,大多数也就贬放罢了。武则天看了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虽被骂得体无完肤也只淡淡一笑,还夸其有宰相之才。宋朝文祸较唐朝多一些,但还比较尊重文人,宋朝初期太祖就亲口说过:“作为宰相,必须是读书人。”尚文重士形成风气,不轻易杀文人,文人的生命还是有保障的,文风也是相对自由的,“百年未尝诛杀大巨”。唐以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战乱时间居多,王朝风气不厚,特别是东汉以后,国家分裂,独夫民贼众多,动辄对文人挥舞屠刀,君昏行暴,明目张胆压制舆论,戮杀谏官。宋以后,明清两朝,经济文化开始日薄西山,政治上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则恶性发展,导致王朝风气颓败。尤其对文人,控制严密,一有风吹草动,就构成大案,成群杀戮。文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帝王的手中,完全受帝王的心态、素质、性格等因素的制约。时代繁荣,帝王的心态也就平和一些,帝王的综合素质也必然高一些,文祸案也会少一些,兴起文祸来也相对平和些。反之,时代颓废,帝王的心态也就暴躁一些,帝王的综合素质也就浅陋一些,性格也就乖戾一些,兴起文祸来,自然也就严酷惨戚,文人的命运就更加悲惨了。

检讨中国历史上文祸,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回顾历史,重要的是总结教训。14世纪,意大利人带头掀起了伟大的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代潮流,而我们的明太祖却一心扑在强化君权上,为此而制造种种文字狱,以滥杀无辜的有识之士,强化君权,反往中世纪落后的道路上走。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是奔向近代的通途。清代雍乾时期西方已经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可帝王们还在以文字祸来奴化汉人的思想,整得整个民族“万马齐喑”,有骨气、有卓见的人才几乎被糟蹋光了。同时期的法国大革命正唱着凯歌前进,英国的工业革命正以蒸汽机的发明而进入强盛的时代。乾隆朝文字狱结束的50年以后,英国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小小英国的几声炮响,竟然吓得偌大的占世界GDP30%大清帝国魂飞魄散、屈膝求和、赔款割地,这不就是清政府对打压文化人、毁灭人才的历史报应吗?今天,在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的教训,依法治国,清除还没清除干净的封建思维,杜绝新的“文祸”产生,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如果晚明以后历代帝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放海禁,面向世界,就没有以后的鸦片战争,就没有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就没有日本鬼子侵略……

来源:百道网 2015年10月14日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