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陌生化”与中国戏曲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陌生化”与中国戏曲
——读《布莱希特论》
张黎
2003-04-22 09:55:16 来源:
布莱希特作为剧作家、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人生和作品本身就具有启发人思维的巨大魅力,而像余匡复教授这样,以布莱希特“非亚里士多德式美学”观为切入点,研究他的文学创作,势必会引伸出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思想,从而激起读者沿着作者的论述继续想下去的热情。我阅读《布莱希特论》这部著作时,深为作者所阐述的布莱希特在接受异质文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所折服。布莱希特作为作家,不仅创造力十分旺盛,而且读书成癖,他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文学作品,他还涉猎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甚至终生保持了阅读侦探小说的习惯。最令我们中国读者感兴趣的是,他在1920-1930年代陆续阅读了不少中国古典(主要是先秦)哲学著作的德译本,如《易经》、《论语》、《老子》、《庄子》、《列子》、《墨子》,还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对来自东方的异质文化的接受,大大扩充了布莱希特的艺术思维空间,推动了他在史诗剧创作方面别开生面。
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是“陌生化”(Verfremden)。这是布莱希特对文艺学的一大贡献。有了这个术语,文艺学家如同外科医生获得了一把特殊功能的手术刀一样,用以去发现、认识和说明本已存在、但尚未被人意识和理解的文艺现象,从而丰富现时的文艺实践。“陌生化效果”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戏曲的表演艺术起了关键作用。1935年,布莱希特在苏联莫斯科筹办德国流亡者杂志(发言)期间,恰值我国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在那里演出。布莱希特既观看过现场演出,又聆听过梅兰芳关于京剧艺术的报告,观看了他的示范表演。正是这一次莫斯科会晤,使布莱希特获得了创立陌生化表演理论的最终动力,这不仅坚定了他此前多年进行的实验与探索,而且找到了他要寻找的一切,这使他受到很大鼓舞。如果说他在此前的实验是“完全独立自主地发展陌生化效果……并未受到亚洲戏剧艺术的影响”的话,那么从此以后,他的“陌生化效果”理论,就与中国戏曲艺术密不可分了。此后他连续撰写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论中国人的传统戏剧》、《简述产生陌生化效果的新技巧》等论文,热情洋溢地称赞了梅兰芳那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表演风格,认为这种表演艺术出色地体现了他想像的陌生化表演方式。他称赞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除了围绕他的“三堵墙”之外,并无“第四堵墙”的意识。演员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戏给观众看,且不需要制造什么幻觉。“演员力求使自己出现在观众面前是陌生的,甚至使观众感到意外。他所以能达到这个目的,是因为他用奇异的目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表演。这样一来,他所表演的东西就使人有点惊愕。这种艺术使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从理所当然的范畴里提高到新的境界。”在布莱希特看来,“这种表演要求大量的人类知识、生活智慧和对社会重要的事物具有敏锐的理解力。显然,这儿也要经历一个创造过程:这是一种更高的创造,因为它已提高到意识的范围里。”
在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考察中,布莱希特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事实上,只有那些把这样一种技巧作为特定社会目标的需要的人们,才能够在研究中国戏曲的陌生化效果中获得益处。”概括地说,陌生化表演艺术,是为特定社会目的服务的艺术。演员借助陌生化的表演,使观众保持进行评论的间离,以便理解所表演的事件的真正涵义。亦即从不充分理解,经过不理解的震惊,达到真正的理解。这就是陌生化表演艺术的辩证三步走。这在欧洲表演理论上是一个创新。这个创新是布莱希特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启发下最终形成的。
可中国戏剧界都知道,“陌生化效果”这个术语,在我国戏曲理论中是不存在的。不仅没有这样一个术语,1950年代当中国戏剧界学习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时,甚至觉得中国戏曲演员虚实结合的表演方法,与人家的“生活于角色中”、“当众孤独”相比,是不科学的,甚至觉得“自惭形秽”。我国著名戏曲研究专家阿甲先生,当时就批评过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可早在1930年代中期,布莱希特就认识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奥妙,他从梅兰芳身着黑色礼服所做的示范表演中看出了两个形象:一个是表演者,一个是被表演者。恰恰是这种有意识保持间离的表演方法,既有极大的观赏性,又能赋予观众探讨的、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舞台表演的事件。这正是布莱希特追求了多年而未弄清楚的东西:他称这种艺术效果为“陌生化效果”。
这是布莱希特接受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之后的一个创造。我们不妨称之为创造性接受。人们在接受异质文化时,常常会在两种文化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精神,从而带来生命力极强的“杂种文化”。这应该归功于文化交流。类似的现象,我们在德国文化史上还能找到一个突出例子,那就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他在研究了《易经》之后,发现了“二进制”数字系统,为现代计算机运算奠定了理论基础。莱布尼茨自称这是对传说中的伏羲八卦的重新发现。其实《易经》并未讲“二进制”,是《易经》里的思想材料启发了他,激发了他的创造激情,从而结出这样一颗智慧的硕果。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不仅涉及表演艺术,也涉及剧本结构和语言,涉及包括舞美、灯光、音乐等在内的导演构思。这种从接受异质文化中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它的艺术实践,对于那些拘泥于欧洲文化传统的人来说,无疑带有异端色彩,并引起争议,这是必然的。但实践证明,这种异质文化杂交的产物,生命力也是极强的。《布莱希特论》一书虽然未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但它在总体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所说的,只不过是有感而发;狗尾续貂而已。
《布莱希特论》余匡复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4.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