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历史上的光与色与人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历史上的光与色与人
——读《印象派绘画史》
止庵
2003-04-22 10:22:37 来源:
我第一次读约翰·雷华德的书,迄今已经十九年了;据说起先还曾内部发行过一版,时间尚在我出生之前一年。我读的那一本叫做印象画派史),与原名The History of Impressionism正相符合。现在重新包装,改名《印象派绘画史》,意思也就有所不同。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因为其有别于坊间各种美术史之处,不仅在于单断一代,更重要的是所写的不是画,而是人——说得准确一点,是创作了那些作品的画家;写的是他们作为一群人, 如何创造一个时代。所讨论的不是某些画家或画作取得了何等成就,而是这种成就究竟如何取得。这是该书最有意思,也最有价值的地方。
时至今日,“印象派”一语几乎家喻户晓,连全然不解其义者也拿着这名字乱用;可是我们参观展览,抑或翻阅图册,似乎觉得印象派的作品较之继乎其后的各派现代绘画,审美取向已经相去甚远。然而这批画家当初却是作为革新力量登场的,他们与以官方画展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之间,有过长达几十年的较量。所谓“印象画派史”,即为这一历程。这场较量向来被视为西方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一幕,比起此前此后任何事件,都更足以成为划时代的标志。印象派当时遭到拒绝,与后来深受推崇,理由是一样的,即他们对“光一色”的新的理解与表现;而在我们外行看来,这理由好像已经变得不很显著。也许因为后来几代画家走得实在太远,乃至我们不把印象派迈出的第一步当回事儿。其实所有变化都孕育于这一变化之中,——对此,后来的画家明白,当时的反对者也明白,而印象派画家自己却未必明白,他们坚信是在完成而不仅仅是开始一项事业。当时传统势力何以竭力抵制,印象派画家何以坚持到底,各自的道理就在这里。
本书绪论概括说:“这个集团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贝尔特·莫里索。这些画家不只有他们各异的性格与天赋,而且在某一程度上他们具有不同的观念与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十年内外的相同年代中,有同样的经历,并且向着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偶然聚在一起,接受了共同的命运,正如他们接受了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给他们戴上的带着嘲笑味道的帽子——‘印象派’。”其中最吃紧的,还是“接受了共同的命运”;在本书叙述的阶段,这个命运亦即不被承认。整个社会对他们要么讥讽,要么漠视。历时之久,简直难以想象。——附带说一句,书末原来附着一份脉络清晰的年表,颇有助于我们体会此点,可惜这回被删掉了。书中有句话,看似平常,分量不轻:“这一小群艺术家要奋斗多年,才能够使社会人士相信他们的诚意,更不用说他们的才能了。”他们不啻是替此后各派现代画家一并承受此种阻遏,此种磨难;最后不仅自己取得成功,亦将反动力量消耗殆尽,后人再来创新,也就顺利得多。这是印象派画家给予整个现代美术史的福祉,其意义未必小于他们自身的艺术成就。一般美术史对这一层面的揭示,或许难与此书相比。
回想当年,要说阻力完全来自画家一己之外,也不尽然。他们自己相信“诚意”和“才能”,当然不成问题;可是还要进一步相信,诚意与才能合该诉诸现在所采用的形式;而且这种相信须得保持始终。当时沙龙地位尚未动摇,仍是画家名利双收的正途;要想拒绝这个,另起炉灶——伴随的是理所当然的埋没与贫困,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何况官方画展之于印象派画家,并不一概恶意相向;就中有几位要想藉此获得成功,恐怕比自己举办联合展览会之类更其便捷。只要稍稍照顾大众的平庸口味就行了。对他们来说,更主要的并非被拒绝而是拒绝。他们宁肯走一条苦难然而伟大的路。这是艺术立场之外,需要选择的另一立场。印象派代表画家首推莫奈,但是他与西斯莱、雷诺阿都一度向沙龙妥协,不像毕沙罗、莫里索和德加态度始终如一。西斯莱曾给丢列写信说: “我已倦于碌碌无所作为,因为我已如此生活了很久了。我已到了须作一决定的时刻的确,我们的画展已足以使我们知名于世,这对我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决不能使我们自己孤立太久了,我们离那个时刻还远:那时我们将不依附官方画展而为所欲为。因此,我决定送画到沙龙去。”这当然情有可原。即如书中所述:“除了创作之外,展出他们努力的结果,尝试最低限度引起公众对他们诚恳的意图、无休止的劳动和新的发现发生兴趣,似乎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而且莫奈等人的艺术成就,就总体而言并未因此受到损害。时过境迁,这一立场已经被艺术立场所掩,不易引入注目。我们由此更多体会的,大概还是当年人物境遇何等艰难,——在这种背景下,能像毕沙罗等人那样孤绝,真是太不容易了。
今天来看印象派作品,除了为各种艺术史所反复申说的光的特征和科学的色彩分析外,画家彼此的趣味和关注对象,区别实在很大。他们共同的贡献是一回事,每个人的绘画创作又是一回事。譬如雷诺阿和莫奈之暖,之甜,与德加和塞尚之冷,之涩,看去似乎难以相容。读过雷华德的书就知道,他们原本就不是一样的人。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4.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