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少年姚明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少年姚明
2003-04-28 10:00:55  来源:  
 
 “亚洲第一夫妻”的结晶

 姚明是1980年9月12日出生的。他的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父亲姚志源“文革”前就进了徐汇区少体校,后来打上了上海队主力中锋,但一直未能成为国家队队员。1979年姚志源退役,被分配到上海海事局当一名工人。相对而言,他母亲方凤娣的名气要大得多。1974年9月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方凤娣作为中国女篮队长率队参加。这也是中国女篮第一次参加亚运会篮球比赛。1976年11月在香港举行第六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中国女篮以73比68战胜了曾四次夺取亚洲女篮桂冠的南朝鲜队,首次获亚洲女篮冠军称号。方凤娣参加了这场比赛。由于姚志源身高2米08,方凤娣身高1米88,两人喜结良缘时,被同行们戏誉为“亚洲第一夫妻”。

 那时他们住在康平路95号那幢六层楼的简易楼房里,户型“一室半”。这栋楼里住的都是上海市体委的职工。姚明二三岁时,在小伙伴中并不显得高,倒长得有些胖。他出生时足足有10斤重,很让妈妈吃了些苦头。但此后他就越长越高了。上学后,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乖孩子,由于口齿不太清楚,讲话时总低着头,有时候还被别的小学生欺负。每天早晨,看到少年升旗手将国旗冉冉升起,站在队伍最后的姚明,总是一脸羡慕之情。

 姚明第一次投篮是在小学一年级。当时学校要举行运动会,让低年级的同学们跑跑圈,看谁跑得快;投投篮,看谁投得准。“这次投篮比赛让谁参加好呀?”班主任龚玲珍老师在讲台上问,小朋友们齐刷刷地叫了起来:“姚明!”大家都知道姚明的爸爸妈妈是打篮球的,对他充满了期望。姚明后来回忆说,在球场上,他双手贴着裤缝站了起来,走到罚球线后,心跳得很急,双臂与贴在胸口的篮球似乎都随着心跳在颤抖。但是没有投中,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篮板,落在地上蹦了几蹦滚远了。姚明傻眼了,准备鼓掌的本班同学们更是大眼瞪小眼。接下来的一幕更让姚明满脸通红:本班另一位小个子同学双手捧着篮球,以一个非常业余,用篮球选手的行话来说叫“倒马桶”的动作,把球扔了出去,但是球偏偏进了!

 1989年姚明上三年级,他母亲方凤娣找到徐汇区少体校,把儿子送去练球了。当时姚明长得快,吃得多,一只鸡被姚明一顿就吃光了,他还爱吃酱蛋,一次能吃六个。那时买牛奶还需要“奶票”,他父母到处托人,让他每天能喝上两瓶牛奶,但仍很难保证他所需的营养。

 但当时的姚明显然还缺乏“敬业”精神。他父亲有时在宿舍前的旧车棚旁,跟姚明玩玩篮球,每当他投进几个球后,父亲就得给他买点小玩意儿进行奖励。所以姚明长大后曾调侃说:“刚开始我是靠接受贿赂打篮球的。”后来他父亲偶尔也会和姚明一起打打球,他跟同是当年上海男篮的队友李秋平、王群一伙,对阵姚明那帮小队员们。场上姚明负责防守老爸。再后来李秋平、王群都成了姚明的教练。

 姚明刚练篮球时一点基础都没有,心肺功能也不怎么样,绕着球场跑两圈都跑不下来。当时姚明的优势确实仅身高而已,徐汇区少体校体育科研组对姚明做了身体测试并做了骨龄鉴定,预测姚明未来身高为2米20以上。“多好的一块篮球材料!”就因为身高优势如此明显,姚明在李章民教练手下,整整练了五年球。他的潜力开始显现出来了。那时徐汇区少体校有“尖子”、“重点”、“普通”三档运动员伙食补助,姚明刚进队时是技术最差的一个,但他很快拿到了最高的“尖子”档,每天有五块钱,而“普通”级只有一元。后来徐汇区少体校和上海市体委又给国家体委打报告,称姚明潜力无限,请求支持。国家体委一位领导来看了姚明后,特地拨款10000元,资助姚明与其他篮球苗子。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是一笔“巨款”。

 1994年姚明13岁半,被李秋平挑进了上海青年队。令人很难想象的是,在青年队里,姚明又成了新人中技术最差的一个。“他不会打球,甚至连怎么跑都不会。”上海东方男篮教练陆智强就曾这么评价姚明。这和他刚进体校时得到的评价是一样的。然而姚明总是在进步,几年后,那一批队员只有姚明等四人进了一队,其他十几个都被淘汰了。

 “营造姚明骨骼肌肉规划”

 当时的姚明虚胖,身高1米97,重200斤。看着犹如雨后春笋般长个头的青年,教练们统一思想:不能毁了这个“百年一遇”的好苗子。他们认为,姚明个子长得特别高,骨质自然比别人要嫩一点,力量的增加是很慢的,如果大力量加上去,肯定要出毛病。所以不能急,一定要耐心,要注意保护他,不让他受伤。幸亏没有蛮干,刚进上海青年队的姚明享受了“特殊待遇”:别人练力量时,他去上文化课,要么干脆在一边休息,他的训练量几乎只有别人的一半。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姚明长得壮一点。

 卫国平是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运动营养和生化研究,擅长对机体兴奋与疲劳的评价与恢复。从1995年12月起,他负责姚明的医务监督和营养恢复,上海市体育局为此专门下拨了一笔经费。那时姚明已身高2米13,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都不是很强,在球场内练习蛙跳及外场12分钟跑都显得十分吃力。卫国平如今还珍藏着姚明当年的体能测试数据:1995年12月8日,姚明12分钟跑2600米,100米跑17秒;1996年冬训素质测验,姚明篮球场变距往返跑32秒15——这是一个不及格的成绩。“姚明不会是巨人症吧?”很多人这么怀疑。卫国平通过CT和核磁共振测定,证明了姚明的垂体大小在正常范围内;通过血液检查,得知其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也在正常范围。“姚明长这么高,纯属遗传,他出生在高个子家族,其祖父、父亲的身高均超过了两米。他的问题是生长得太快,身高过高,肌肉发达程度大大低于普通人。另外还严重缺钙,骨骼不够强壮,没力量,训练负荷一大,他就不行了。”卫国平得出的结论,才让大家放下心来。

 卫国平还特地制订了一整套“营造姚明骨骼肌肉的规划”。他对姚明的进补指导思想是:和风细雨,循序渐进地增加姚明的骨密度和肌肉质量,千万不能“填鸭”补过了头。他对姚明的科技支持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括:医务监督、营养中药调理与保障。在对姚明不断进行体检的基础上,观察姚明身体负荷、承受状况、心脏功能,平衡营养加中药调理,帮助他进入到最佳状态。“我采用的全部都是最原始的植物提取物。姚明这些年参加国内外比赛,至少四次接受兴奋剂检测,根本没有问题。”卫国平说。他最初给姚明“进补”的是蜂皇浆,只不过服用的量比普通人翻倍。额外补充的中药制品统统是由他亲手专门配制的,姚明从来不到外面买保健品。卫国平还特地为姚明请来上海最有名的心脏科、肾内科医生,一起为姚明的强壮计划出谋划策。姚明非常配合卫国平的工作,而卫国平也让姚明“透明”进补,让他吃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事先对他讲清楚:内含什么物质,吃这个有什么好处。有时卫国平甚至替他翻开厚厚一本《中国药典》,让姚明吃得明明白白。

 卫国平对姚明吃饭也进行指导。在东方男篮尚未敞开供应牛奶时,卫国平就让姚明“像喝水一样喝牛奶”,以从中补钙,增加蛋白质。“我的工作是把运动员训练中的问题,转化为医学问题。比如姚明刚进队时投篮命中率不高,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技术问题,或者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运气问题。但我就认为,很重要的是营养问题,姚明缺乏某种负责方向的营养素——每种营养素都是有独特功能的,这个管方向,那个管平衡,还有一个管爆发力……补充某种东西,对提高命中率有好处。”卫国平成了对姚明“底细”了解得最多的人,即使姚明远在天边,他也可以从电视中一眼看出姚明现在的身体状态如何。

 1997年10月13日,全国八运会男篮比赛,上海队首战强劲对手山东队。开赛6分钟后,李秋平派上了姚明。这位2米21的17岁少年,大脑袋,胳膊纤细,微微弓着背,在一片惊讶与期待的眼光中,有点紧张又有些兴奋地上了场。“篮下扬手,控制篮板”,这是李秋平对姚明的八字任务。那时的姚明有高度,有灵活性,虽然比以前强壮了不少,但还是太单薄,球艺也不行,只能站在篮下防守一下,他没有指望姚明全场拼抢。但如此长脚,篮下一站,对对方任何投篮都是个威胁。这一战上海队以50比48取胜。之后上海对河北一役,上海男篮以65比57取胜,姚明打满40分钟,独得19分,赛后气喘如牛,说:“我已经打不动了。”但他的体质也在不断地进步,一个月后,他开始了自己的CBA征战。卫国平则根据姚明的身体状况,不断提出意见。后来的实践证明,他的“营造姚明骨骼肌肉规划”取得了巨大成功。

 姚明渐渐地体会到了篮球之美,他说:“1998——1999年,我参加了不少国际比赛,特别是在2000年奥运会打完之后,我感觉高水平的篮球是如此美妙!球场的声音,球场的气氛,互相身体间的碰撞,汗水在碰撞中迸发出来,包括球投进筐‘唰’的声音,都像交响曲一样。”因为身高,也因为成绩,篮球给了姚明越来越大的成就感,而他也因此越来越发现了篮球的魅力。

 摘自《姚明之路》

 肖春飞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25.00元?
 
来源:文汇报2003.4.2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