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白振国的《51天中国行——一个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体验之旅》出版。这个还在读大三的外国学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年纪轻轻走过了很多地方,旅游已是他的人生态度。在旅途中他与人们认识结交,很多人和他合影,照片中一张张笑脸很感染人。他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看似平常的日常场景背后蕴藏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当下中国社会和生活,也为“其他地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

《51天中国行——一个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体验之旅》作者白振国
见到《51天中国行》作者白振国的时候,他穿着T恤和短裤,一身休闲的打扮。他告诉我们他故意不穿正式服装,希望我们知道他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样的话初听起来很陌生怪异,就像眼前这个人一样,一头卷发,下巴上是阿凡提一样的络腮胡子。他是土耳其人,是西北大学广告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后来聊起来慢慢知道,自由不仅是他挂在嘴边的词语,也是他贯彻到生活、旅游、出书等方方面面的态度。
白振国(Eko)是土耳其爱琴海边的城市伊兹密尔人,2012年17岁时来到中国留学,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西北大学广告学和日语专业学习。2015年暑假他开始“51天中国行”。这本书是他行走于中国西部的真实记录。他以细腻的笔触,将他在陕西、四川、云南、青海、甘肃、新疆、广西等省旅行中遇到的人与事记录下来,配以大量的旅行中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让我们看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他用中文写作,却不生涩,笔端妙趣横生,充满了人文情怀。
白振国说他自己非常喜欢旅行,15岁的时候,已经去了50多个城市。他和家人在每个城市生活两年,旅行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他有写日记的习惯,还喜欢拍照。在完成51天中国行后,他的老师建议他把日记编成一本书,于是他单枪匹马“闯”进西北大学出版社毛遂自荐,后来就有了这本《51天中国行——一个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体验之旅》。
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年轻人和他的作品,西北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何惠昂是这样考虑的。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起点,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下,文化的碰撞是突出和急需解决的事情。西北大学出版社一直重视中国地域文化出版。这本书讲述的是不同文化的学子来中国的经历,体现了他眼中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的状况、生活方式和心理感悟,对于其他地区了解中国是一个便捷的窗口。这本书虽然是小书,但相比单纯讲述文明文化的图书来说,更具有可读性,读者受众面也更宽。
通过这本书,白振国希望一方面通过旅行途中与人相处的故事展示一种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希望能为中国和土耳其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一些贡献。说起土耳其,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暴乱、战争,而在土耳其,提到中国,人们想到的是他们天天吃狗肉。两国人民对对方的生活和文化其实并不了解。
责任编辑赵瑞萍说,通过一本书架起两国之间的桥梁,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愿望,而且作为出版业来说,文化传播本来就是我们的最高职责和梦想。
对于这本书的出版,西北大学出版社给予白振国很大的自主权。这本书的封面及内文版式是美术编辑按照白振国的意愿设计的。书中的照片是他在旅途中拍摄的真实照片。在风格上,白振国希望偏艺术化,因此编辑采用了不太常用的24开本,文字和图片的排版也比较随意。
书名中的51天,是他随意挑选的日期,人们一般喜欢整十和双数,他偏偏出人意料,随意挑选了一个大家不太习惯的数字,后来发现五一是国际劳动节。
因为内文是表达和平、包容其他文化,在封面的选择上,他挑选了颜色很轻的白色和象征和平的绿色。图书封面也是白振国很喜欢的一张照片,土耳其人以前是游牧民族,照片里的白振国坐在马背上,自在地微扬着脸,他说那个表情符合游牧民族的性格,象征着自由。
此外,这本书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的完美融合,白振国在旅途中拍摄的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在书里,读者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和作者一起经历有趣的旅程。

这本书的中文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未来白振国还会出版土耳其版。
现在,白振国正在写他的第二本书,是他来中国的4年里写的日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从陌生到熟悉的变化。
来源:百道网 2016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