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为读书人留一块天地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为读书人留一块天地
万宇
2003-05-07 10:11:52  来源:  
 
 我们现在所遭遇的时代已经远离了那些古老的诗篇。阅读的诗意情怀对于我们的时代似乎显得过于工巧与纤弱了。人生不过是一部草稿,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飞快地反应,迅速地表达,“书写”和“书面系统”开始向“直接可视性”、虚拟性和大众的参与性转化。如果说,中国的古代文人确实能将开卷展读当做是手边香茗一杯,清芬氤氲,“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悠游自在,而如今这杯茶越冲越淡,已经颜色黯然,香味全无了。

 但是读书这个并不张扬、也没有舆论造势的娱情求知的文化传统仍无声地延续着。我所认识的徐雁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长期致力于营造读书氛围,倡导读书风气,旨在构建书香社会的读书人。而《开卷余怀》一书正是这种情怀,知性的实现和文本见证:“在清风徐来的屋檐下,开卷阅读前贤往哲的著作,他们的精神风范和道义光辉,顿时与我的颜面相辉映,令人肺腑透亮,面目光鲜。”(《自序》)

 我一直在想,书也是有命运的吧?也许它们并不是被动地在某个角落里等待着人们偶然的捡拾、翻阅,而是满怀喜悦地期待着与有缘人一次又一次的邂逅。对于那些在清夜静读的读书人来说,他们何尝不也在等待着这一次又一次神秘的约会?藏书辛苦平生事。在旧书堆里不停翻检,在书店里费力搜求,绝非是轻松的事情。但这一切似乎都有报偿。几位书友淘书归来,聚在一起,忍不住相互拆包,翻阅品评,有忧思,有狂喜,有遗憾,更有快慰。至于“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的酣畅,“妙句疑经前辈说,观书如对古人言”的颖悟,更是超值奉送了。这就是徐雁先生的新作《开卷余怀》中为我们展示的一个美丽的阅读世界。文中各色人等的一颦一笑,对世界对时代的颖悟妙思,或书友对谈时的兴致隽语,或临笺突来的妙思,齐来笔底。“大抵喜欢博览的开怀少年已渐行渐远,而开卷之余,可余阅历相印证的人生感怀,正愈积愈多。所谓读书己如庭中望月,大概可求。”这是作者继《秋禾书话》、《雁斋书灯录》和《书房文影》之后的第四部读书随笔,分“读书志”、“余怀录”、“先辈影”与“友书记”四辑。

 如何理解这些读书人呢?当然,可以从一个诗意的角度来解读这些读书人的文化幽梦,他们也许正是依旧沉浸于阅读意境中的诗人,安徒生笔下靠火柴的微光憧憬未来的人们,他们在寻找什么?“破落的书楼吟馆之中,也许还翻得到一些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甚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董桥语),他们为那些流落冷摊的旧书、老档案或是过去的只言片语重新寻到一处安妥的归宿。但是诗意的消逝已经无可挽回,阅读的沉醉之旅也将徐徐落幕,终于还是无法抵挡重重浊流的冲击。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宿命”,“以一代之书,考一代之事”,任何一种文化的留存,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这里图书就被负载上了更为深刻的历史责任,它们等待着解读这些文化密码的声音,琐细的碎片会尽可能地拼合成一幅具体而切实的文化地图。读书的闲情逸致被文献的研究、科学的解读所替代,这样阅读就从脆弱的诗被拓展成了有力量的问,有重量的思。用理性的追问来探求历史深处的答案,这也是当代读书人所经历的一个重要的转变,读书并不只为闲情偶寄托,更多的意义在于思考与追问。但我们的时代为读书人所预留的空间,所提供的天地就显得过于狭窄了。这就不难解释徐雁先生为什么在追挽这些已经停刊了的书文化报刊的同时,大力呼吁为读书人留一块天地的缘由了。

 正如李健吾所说,“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现和价值的决定。”读书最重要的是有所得,有所独得,并乐于与他人分享。徐雁先生笔下最具感染力的则是对大学生活的追忆以及对于“大学”传统的反思,多有令人深思之语,如“所谓大学精神,舍枝叶而求根本,是精神与学风”;“人文传统是不容任何强力来割裂的”;“体制化的‘学派汇合’,本身就是违背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和教育民主的基本法则的”,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追忆北大求学期间创办《学海》,专家讲座,,社员研讨的旧日时光,恍如昨日:“搞研究,不要急于‘求异’,应该先要‘求实’”,王力先生对“学海社”的勉励,言犹在耳。作者以他求真求实的学术语言洋洋几万言追溯了图书馆学先驱刘国钧先生、李小缘先生的学术经历,梳理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理脉络,并发出倡导《呼吁图书馆学教育传统的回归》,针对当今传统图书馆学教育衰颓,学科急剧转型的现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学界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

 而当时“竭才尽智地致力于西方图书馆学的中国化”,“研究工作不急功近利,也不需要故意炫耀,只要你确实是在那儿钻研,他不来跟你计较一年里边写了多少字”等的朴实学风,也寄托了作者纠正日益受到侵袭的学风的希冀。积极敬业,勇于表达自己对学术、教育、文化等的见解,不断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是每一个身为大学中人的光荣与梦想。作者正以他的不懈努力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的理想。

 “他是一个学者。他更是一个创造者,甚至于为了达到理想的完美,他可以牺牲他学究的存在。他的对象是书,是书里涵有的一切,是书里孕育这一切的心灵,是这心灵传达这一切的表现。”(李健吾语)书是有生命的,在每一个珍视它的心灵中存活,它永远不甘寂寞,它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在不知名的神秘角落,不断地期待你,不断地召唤你。读书教会我们的,首先和最为重要的是如何长时间坐着不动,并与时间迎面较劲,使我们忘记了时间和生死问题,更忘记了人生轻微一些的苦痛,而只在永恒不息的此刻思考。正如徐雁先生在《秋游无想山麓》中所说,“我等同人取古先贤读书行路真意,不以摄影机强留古山水面目”,书文化报刊所要完成的使命并不在于充当时代的快照,烹制文化的快餐,而在于用文字来描摹灵光乍现的思维奔涌,理解自历史深处传来的岁月吟咏,创造永恒不息的此刻。

(《开卷余怀》徐雁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本文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3.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