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在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纪录片导演安东·乌特金(Анто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Уткин)举行了一场精彩的创作见面会。围绕其小说《环舞》和《自学成才的人们》,安东•乌特金与中国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理念。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的乌特金,才华横溢,备受赞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法语、德语、捷克语、波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各国语言,其中也包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两部小说《环舞》与《自学成才的人们》。因为文学创作中的突出表现,乌特金1996年和2003年两次获《新世界》杂志奖,1997年入围布克奖,2004年获“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除了从事文学创作之外,乌特金还是多部纪录片的导演。写作与纪录片拍摄的双轨并行,使乌特金的作品具有了独到的选材角度和与众不同的风格。 创作了四年的《环舞》是一部追溯历史之作。 本书围绕一个近卫军青年军官的生活史展开故事,背景涉及俄国在高加索地区的征服、波兰反抗俄国占领的起义等历史事件。 小说有冒险小说和英雄传奇的色彩,通过曲折的情节将读者带回那个遥远的时代。 使读者感受到特定的时代氛围与精神气质,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加深对历史和人性的认识。
《自学成才的人们》描写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动荡不安的莫斯科,两位“战友”相遇了-——他们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从事“私下”生意的企业家。企业家来到莫斯科本想从事一些非法药品生意,眼看着生意进展不错时,社会文化的巨大动荡吸引了从未想过会参与其中的他。于是,他决定在他大学生朋友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新事业……
创作见面会上,《国外文学》俄罗斯文学编辑、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陈思红谈到,苏联解体后的上世纪90年代是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中相对混杂、对立的时期,乌特金恰恰此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莆一问世便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乌特金说,自己的文学创作是顺其自然的,那时他已在军队服过役,已经大学毕业,正好在这个阶段自己有了开始创作的想法。他认为,与东方欣赏留白的哲学美学思想不同,西方人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将空白的地方填满。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正在经历着危机,而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填补这个文学上的空白,将俄罗斯文学从危机中拯救出来。
谈到历史学专业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乌特金认为这个专业使自己有机会阅读和研究一些常人很少能够接触到的历史资料,这对于文学创作素材选取十分有帮助。并且历史学习时常能给他的创作带来灵感的火花,例如创作一部19世纪的历史人物的回忆录。当然这个回忆录是虚构的,不切实际的,但一个又一个初步的想法在头脑中慢慢成形,便有可能真的发展成为一部小说。
陈思红教授也谈到,类似“雅斯纳亚•波利雅纳文学奖”的评奖原则是“作品既要保留了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传统,同时又要代表当代俄国文学的现今趋势”。乌特金的作品中提及许多俄国古典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作家及其作品都是许多中国读者所喜爱和熟读的,那么乌特金本人比较倾心哪位作家,或者有没有刻意地继承哪位作家的文学传统呢? 乌特金表示,自己最喜爱的作家是莱蒙托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认为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完美的作品。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莱蒙托夫一样,在莱蒙托夫创作出《当代英雄》的年龄完成一部自己的优秀作品。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乌特金逐渐觉得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更加完善,甚至超越了《当代英雄》,成为了他心中的最佳。
《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部主任张冰谈到,环舞是斯拉夫民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环舞》一书以此命名,全书中却只有一处出现“环舞”一词。而有趣的唯一的一次由蛾子完成的具像的“环舞”,相伴的是主人公“闪烁”的思绪。“环舞”典型的表征形式“圆”(круг),倒是在书中出现了许多次。是否可以说乌特金先生正是要透过这些“生命的”、“历史的”,甚至叙事人物和叙事结构的“环舞”(循环),向人们传达自己独特的创作构思呢?
乌特金表示,确实,环舞是斯拉夫民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即众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跳舞,具有一定宗教仪式的意义。在这部小说里人物的命运仿佛手拉手跳着环舞的人群,一环套着一环,一个事件紧紧接着另一个事件,最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环,也可以说是轮子。他说:法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河流,象征着时间从古至今的流逝,而俄罗斯文化不是这样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环舞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化一个具体的体现。创作中,他考虑更多的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小说就像建筑一样,结构是最重要的……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