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我们必须了解的美国》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我们必须了解的美国》
2002-07-08 13:58:51 来源:
多少钱能买来市场的欢心
人们常抱怨美国市场上中国品牌少,但开拓品牌的难度和所需的大量资金支持,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在家里等来样加工的单子可以赚加工费,走出去自创品牌风险很大,徘徊在市场和品牌边缘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了走出来。走出国门的第一个误区常常就是“把国内的成功经验套用在国外市场”(海尔总裁张瑞敏语)。对“砸钱打市场”的迷信就是经验套用错误之一。
在纽约的唐人街,一位中餐馆老板指着餐桌上的一瓶“青岛啤酒”说:我这里卖过十多种中国产的啤酒,像上海的“上海啤酒”、浙江的“中国啤酒”、广东的“珠江啤酒”等等,很奇怪这些啤酒只有一两年时间就不见了,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了,现在只剩下“青岛啤酒”了。这位餐馆老板和很多旅美华人一样,希望能在美国看到更多中国的产品、中国的品牌。
美国的进口市场以万亿美元计,其诱惑力实在太大。匆匆地来,匆匆地走,撒下大笔金钱,留下满腹遗憾。啤酒只是众多中国产品闯荡美国市场的成功和失败故事之一。美国硅谷地区最大的商务咨询公司之一——e21公司总裁孙仰文先生说: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企业的身上,总让人痛心不已,因为中国的家底薄,经不住折腾。
孙先生讲了这样一件事情: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冲击全球500强,冲击海外市场”的口号喊得很响,很多企业到美国市场考察,排场很大。后来,浙江一家大国有企业一次性投入了200万美元,希望把一套系列厨具打进美国市场。这家公司的总裁带了一支20多人的行销人马,在美国活动了近一个月。包括在美国东西两岸巡回召开新闻发布会、遍访美国各大连锁超市、打媒体广告、在纽约和旧金山设立两个美国分支公司等,在美国各地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旋风。
一年下来,尽管也拿到了几个订单,但资金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总公司不满意,欲再追加资金又恐成一无底洞。勉强再支撑一年,第三年鸣锣收兵。1998年初,这家公司换了新的领导,想起了这件事,觉得还是应该开拓美国市场,试图再进美国市场的时候,发现一切必须从头开始,做出的预算差不多还是200万美元。
这家公司的老总感慨地说:坐在家里等订单,钱都让贸易商赚走了,我们不甘心。可要自己来打市场,又得花上大笔的钱。到底多少钱能买来美国市场的欢心?中国有句俗语叫“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作为市场专家,孙仰文先生说,在开拓市场的时候,钱的作用就像“猪头”一样,必要但不充分。
幸运的是,这家公司第二次再到美国的时候,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商务处的帮助下,在当地找到了一家美国专业市场行销公司,协助他们确立了明确的目标、计划和渠道。同样是200万美元,但新的计划是需要国内公司在3年内逐步投入。
第一年投入100万美元左右,主要开支就是参加商展。在当地专家的帮助下,这家公司陆续请来了十几位美国大型连锁超市的采购经理,对产品进行“会诊”,确定产品的价格和市场定位。然后,这家公司参加了拉斯维加斯、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的一系列家庭用品展,参加完一年的专业商展,让他们直接见到了全美大大小小的采购商,明确了自己产品的优缺点和市场定位。经过无数次的产品设计和价格调整,美国当地的订单开始一批批进来了。
第二年,他们再投入80多万美元,重点转为产品设计当地化和广告宣传。因为厨房用品各个市场的要求都不一样,西餐和中餐的要求大相径庭,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的标准也不尽一样,甚至美国东岸和西岸消费者的喜好也不一样。产品设计的当地化,对类似产品而言,十分重要。到2000年底的时候,他们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已经累计达到500多万美元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之后,很多中国企业了解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性,了解了开拓市场需要舍得投入资金。事实证明,光大把撒钱是不够的。众多的失败源于缺乏一整套周密的海外发展计划,缺乏阶段性递进的市场策略,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缺乏耐心和时间的投入。
如何跨过FDA的高门槛
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坐落着一个颇具规模的药物病理毒理实验室,这是美国FDA指定的药物实验室之一。日前记者前去访问的时候了解到,这里每年要从美国境外进口几百只猴子,据说其中的一百多只是从云南省进口的。大量进口猴子的目的就是各大药厂在研制新药时必经的一个环节——动物试验。为满足FDA所需要的试验数据要求,仅动物实验一项,常常就需要几年的时间。FDA对待新药审查的严苛由此可见一斑。
FDA的门槛有多高
美国FDA即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是一个隶属于美国联邦公共卫生事务署的政府卫生管制和监控机构,主要致力于保护、促进和提高国民的健康,确保美国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具对人体的安全性、有效性。FDA由近万名医师、药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家、统计学家和律师组成,管理的产品规模高达1万多亿美元,约有40个实验室,分布在华盛顿特区和157个城市。FDA每年批准百余种新药上市,由其监控的企业有9万多家,其中每年有1.5万家被常规抽查,只要不符合法规的,都要被驱逐出市场。
FDA的总部负责监督和执行由国会通过的各项有关法律,总部六大中心,包括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食品安全和营养品中心、医疗用品和辐射健康中心、兽用医药中心和全国毒理学研究中心,具体执行FDA的各项法令,负责审批新药,观察、监督和抽查产品,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同时负责对要求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进行法律法规解释。在此需要提及的是CDER主要负责评审药品,保证批准上市的药品安全有效,说明书、标签与药品内在的质量、功效应当相符。
FDA将医药医疗类产品分为7大类,不同类型的产品,门槛高低也并不一样。这七类产品包括:健康食品、营养补充品、非处方药、化妆品、中草药及外用药物、国家新药和医疗器械。其中,审批难度最大的就是新药类,需要完成一系列手续,包括在FDA指定的实验室进行23项药理、毒理试验,还有进行3期大约1000例临床试验,需要的时间在8年左右,费用在1亿至3亿美元左右。
当然,新药也是利润最高的产品。近日,美国大药厂Amgen公司推出一种治疗贫血病的新药,居然能把它的股票价格从60美元一路拉到68美元。能跨过这个FDA的新药门槛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FDA如何管理进口产品
FDA对药品管理的严格、繁琐,使它平添一层很神秘的色彩。很多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有的人甚至趁机打着FDA的旗号招摇撞骗。
尽管FDA的要求严苛、手续复杂,但它的产品分类、依据法规、申请程序等信息则非常清楚。在FDA的网站上,这些信息都逐条列明了。FDA也不会授权任何机构代发所谓的认证书。外国产品要获得FDA的认证,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和FDA直接联系。
例如,对于进入美国市场的药品类产品,FDA对其要求提供的文件和在美国境内生产的药品要求是一样的,所有的试验报告、病理研究、临床试验都必须严格按照FDA的要求来做。另外,在获准进入美国市场后,还要在10-15年内不断接受FDA的抽查检验。这些措施常被指责为“贸易壁垒”,但因为FDA对美国的产品采取同样的措施,别人也就无话可说。
要求较低的是健康食品、保健品和添加剂等产品,不管美国境内境外生产,都无需FDA批准,但要达到FDA规定的在外包装和有关性能的说明规定,同时要达到FDA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随时接受FDA的检查。进入到美国市场的外国产品,登记、报关、海关检验等手续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费用需要几千美元。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卵磷酯、鱼油等产品就属营养添加剂,它们的外包装上写着:本产品对心血管健康有帮助。但下面立刻跟了一句话:本说明没有得到FDA的评估认可,本产品不作为治疗、预防任何疾病之用。这些说明就是FDA的规定。
中国药品要不要闯关
最有希望、最有优势进入美国市场的是中草药。而对于中草药以及由中草药所配制的成药,目前在美国尚未把它作为药品管理,美国国会在1994年通过了《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其中明确规定:中草药归类为饮食补充剂,属于食品。因此,中草药作为食品进入美国市场是不需要FDA认证的。
但是,中草药和中成药要在美国上市,在产品成分、产品标签、产品包装等方面却必须符合美国FDA对于健康食品或营养补充剂的要求。据统计,自1987年以来,每年被美国海关扣留的中国出口食品批次中,有25%左右是因为标签不合格,还有8%左右是因为使用了未经FDA许可的添加剂。
另外,近来美国加州强制在加州销售的110种中草药注明“含毒”,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尽管存在依据标准不合理等问题,但中药的质量标准如何和FDA接轨,却是最值得反思的问题。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如何让中草药摆脱食品和营养品的范畴,进入药品的行列,那将大大提高中草药的含金量。
而对于中国药品产业来说,目前的着眼点还不是FDA和美国市场,而是自身的生存发展挑战。目前,中国市场上国产西药97.4%都是仿制品,生物制药中至少也有90%是国外专利产品,按照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专家估计中国药厂要被索取几十亿美元的赔偿费,而买断一个专利药品的生产许可要花费500万至600万美元。没有专利权、没有创新,中国制药业在加入WTO后将会有一段难过的日子。
面对门槛降低的国际市场
加入WTO,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降低了。例如,遭受配额限制的商品越来越少了,遭遇反倾销惩罚性关税的情况有地方说理了。摩拳擦掌准备出击国际市场的中国厂家数量不少,但真正搞清楚国际市场的门在哪里却远比想象的困难。
了解市场最重要
加入WTO,绝非意味着任何天翻地覆的变化会突然发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开拓国际市场还是要从最基本的市场调研做起,从了解最基本的国际商业惯例、市场规则做起。该做的功课不会因为加入WTO而有所减少。
例如,根据记者的经验,中国厂家在要求协助寻找美国进口商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能不能帮助推荐几家国际贸易公司?”、“怎么和他们联系?”等。明显地看出对美国市场的陌生。
美国的进口商并非局限在一部分“有进出口权”的公司,也不局限在贸易公司。美国的任何公司都可以做进出口业务,不管你是贸易公司、生产性公司还是商业批发零售公司。真正客户往往是批发零售公司和生产性公司,需要接触的是这些公司内部的采购经理或贸易经理。美国专门做国际贸易的公司很少,且一般只是协助客户做相关手续。
反过来,美国中小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也有限,例如,他们打电话或发传真寻找某些产品的中国生产商的时候,也会以为中国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做出口生意,而不必让贸易商从中盘剥一道。结果,很多中国生产商要么是没有进出口权,要么是缺乏外语外贸人才,缺乏外贸经验,迟迟不答复客户的查询。结果美国客户也很恼火。
在美国,除了少数富有经验的大公司,大多数美国中小公司在进口国外产品时也找不到头绪。例如,中国驻美国使馆、总领馆商务处经常接到查询中国生产商资料的电话,这通常都是那些中小公司,规模小、进口量也小。中国企业要开拓美国市场,重点是那些大型连锁超市,但这些众多的中小公司也是不可忽视的潜在市场。关键是如何获得这些资料。
民间和官方渠道都要用
在中国驻美国华盛顿的大使馆和5个总领事馆驻外使领馆(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休斯顿)的商务处,贸易查询电话每天响个不停。美国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非常习惯地拿起电话就给政府部门打电话解决,找不到中国生产商,他们同样来找中国政府部门。中国驻美使领馆商务处通常要指派专人来负责答复这些电话、传真。
相对的,提到美国驻华使领馆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想到的就是签证。其实,这些外交机构的商务部门都有很多生产商、贸易商的资料可供查询,这是最直接、成本最低的办法。或者把自己的产品资料寄给中国驻美使领馆商务处,请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帮助推销,资料最好图文并茂且非常详细,这样等到有美国客商上门查询的时候就可以马上推荐。要避免只发一页传真给中国驻外商务处,简单要求提供美国的相关进口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不理想。
至于民间渠道,如果有美国进口商的资料当然最好,可以直接联系。否则,可以跟美国各种商会联系。美国各地都有很多个商会,通常还会有一个总商会,如洛杉矶商会、旧金山商会等,这些商会都是民间商会,由当地的工商业者自愿组成,企业资料最全。这些机构一般是非营利机构,但服务项目大多是要收费的。其次,还有很多侧重不同行业的商会、协会。会员情况和数量差别很大,和这些协会联系前,最好从中国驻当地的使领馆商务处了解清楚。
最好的办法是参展
要找到美国客户,参加商业展览是最市场化、最有效的办法。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拉斯维加斯这些都会区,各种各样的商业展览经年不断。像汽车展、五金展、鞋展、服装展、礼品展、电脑展。像拉斯维加斯的商展,经常会吸引几万人参展,这些参展的人都是行业内的买家、卖家。
记者曾经和很多大公司的采购经理接触,发现他们每年一定会定期参加几个重要的专业展览会,下单订货都在那里完成,这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直商业模式。在美国,像广交会这样的综合性展览很少,参加的也少,大多数人青睐的是专业展,如鞋展、玩具展、汽车零配件展等。
参展的最大好处就是直接和你的客户面对面。一方面是找买家,同时也可以与你的同行进行交流,看看国际同行的产品和水准。现在,北京、上海等地每年都举办很多类似的国际性专业展览会,同样是很好的渠道。
如何避开中间环节
企业在家等着接单,尽管轻松但利润少,中间的贸易商层层剥皮,最后到生产企业手里的往往只是一点加工费而已。
要避开中间环节看似容易,实际很难,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例如,美国著名的仓储式连锁超市COSTCO公司每年从中国进口十几亿美元的产品,但全部都是从香港和新加坡的客户那里下订单。该公司的采购经理解释说,这种方式已经运作了很多年,很顺利不愿改变,如果直接到中国内地下订单,质量稳定性必须由公司派人把关,可能成本更高。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起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信誉。这要靠两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各种渠道让外国客户知道你;其二,是让外国客户信任你。第一条,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渠道外,直接到美国市场上来有目的地走访客户也很关键,现在有很多中国代表团在美国转,但大多数是在观光,而非考察;而要建立起中国产品的信誉,就需要时间,更需要规范的质量管理。
摘自《我们必须了解的美国》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