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美育是时代的使命—— 《大学美育》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美育是时代的使命—— 《大学美育》
2003-05-27 11:23:35  来源:  
 
 

《大学书苑》本期话题:《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期嘉宾:仇春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会长)


主持人:众所周知,美育是促进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领导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美育教育有很大的推进。这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育系列教材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是第一套美育教材共4部,包括《大学美育》、《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和《影视鉴赏》。其中第一部《大学美育》,是这套教材的总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美育系列教材的编委会主任,也是《大学美育》的主编、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会长仇春霖教授。仇会长您好!我想请您跟观众朋友讲讲这套系列教材的编写缘起、和美育的发展形势?

仇春霖:由于中央的重视,教育部的重视,现在美育出现了根本转机,形势很好。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美育总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文化在同步发展的,美育始终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美育的国家之一,但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多年奔走呼号,倡导推动,美育开始复苏。但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仍然阻力很大,困难重重,落实不了。我们的美育教师讲笑话,当时美育处于"四无"状态: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无编制。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中央领导同志重视,比如李岚清副总理亲自召开座谈会,多次强调要加强美育建设,并提出具体要求。1999年,美育又重新列入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的地位,美育出现了全面振兴的局面。

 21世纪是精神文明、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当代文化就是审美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美育,要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所以,可以预料,在于21世纪,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会更突出、更重要,审美教育也必然出现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主持人:一棵树有绿荫的美,一朵花有开合的美。那么仇会长,开展美育,加强美育,究竟有什么社会意义呢?

仇春霖:关于美育的社会意义,我们用马克思的三句话就可以回答。第一句话:马克思说"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通过美育,使人们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去改造客观世界。因而,我们说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第二句: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毫无疑问,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加强美育,就是要使人们更广泛地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第三句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说:"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有重要意义。

主持人:仇会长,曾经有人认为,编写美育教材,主要是讲一些美学和艺术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人认为美育就是唱唱跳跳,搞点课外活动就行了,不必开什么课。您对这些议论有什么看法?

仇春霖:记得在十年动乱以后,很多同志倡导美育。那时有人就说,搞美育是不务正业,是"打野鸭子"。当时,对美育的地位、作用,对美育的目的、意义,确实在有些方面没有得到认同。所以,美育一直被游离于教学计划之外,处?quot;打游击"甚至是被排斥的状态。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追求美,可以说是人的本性。北京人说一些爱打扮的女孩子是"臭美"。主要是打扮得不得体,服装、服饰、化妆不协调,不和谐。"和谐为美",不和谐看起来不舒服。但是这些女孩子还是爱美的,是追求美的,但是不懂得什么是美,怎么样做才叫美。所以,在社会上也常看到一些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现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别的学者辩论美的时候,曾感慨说:"美是难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难怪有些人,包括我们教育界的有些同行,把美育等同于一般的娱乐活动,等同于一般知识教育。


 所以,我们在《大学美育》中开宗明义,首先说明了美育的性质、意义、目的和任务。美育不但要人们去爱美、追求美,还要懂得什么是美,还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用美的规律去美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美育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人类自身美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美育的最终意义、终极目标,它的特殊功能,就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人的身心的和谐和发展,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通过美育,不仅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育青少年一代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讲的。要使感性的人(也就是"自然的人"),成为"理性的人"、"审美的人"。美育的内涵极为丰富,功能极为广泛,又富有形象性,并以陶冶情感为特征,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和效果,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主持人:美育的实施已经遍布社会各个领域,一些认识上的问题也一天天反映出来。有人认为我们常说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育"是互相渗透的,就是说德、智、体已经包含了美育,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请您谈谈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仇春霖:这也是我们在《大学美育》中重点阐述的一个问题。首先德、智、体、美四育是一个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完美的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此外,四育又是相辅相成、互为手段的。人们常说"以美导真"、以美引善",其实真也是可以导美、善也可引美。这就是指美育和德育、智育相辅相成的关系。美育和体育也一样,一个完美的人,不仅内在精神世界是美的,外在形体也应当是美的。柏拉图认为,身体美与心灵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四育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途径和方法,决不能相互取代。德育属伦理道德范畴,目的在于培养辨别善与恶的能力,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其方式偏重于说理。智育主要通过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启示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其方式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对美与丑的鉴别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方式是运用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把握住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主持人:现在教育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您能从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吗?

仇春霖:有一种认识,认为艺术就是美,美就是艺术。因而也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集中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美的形态就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多姿多彩的鲜花,秀丽如画的群山,这是自然美。民族英雄表现出的崇高美、悲剧美,人际环境美、社会风尚美,这些都是社会美。此外还有科学美和技术美等几种类型,不仅是艺术美。另外,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着重于艺术才能和技巧方面的训练。而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所以,艺术教育不都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也不只是艺术教育,不能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以艺术知识、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的倾向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应当坚决纠正。 主持人:大自然的美是我们最常见的美的形式。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美的精致,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美的婀娜。从这里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美育是作为审美实践的指导而存在的? 仇春霖:我们编写美育系列教材,重点是着力于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指导。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对审美的眼睛,使他们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然后再创造美。美学是美育的理论基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首先要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知道美的形态和审美的范畴,懂得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懂得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过程,自觉地运用审美心理规律,指导自己的审美欣赏和创造,同时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另外,美育是以审美实践审美活动为前提的。所以书中不但介绍了各种美的形态的形成和特征,而且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进行具体的审美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懂得如何去鉴赏、体验和评价美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
总之,这套教材的宗旨,就是要通过美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美、爱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并美化自己的心灵,培养完美的人格,自觉地塑造自身的美的形象。

主持人:这套美育教材曾获过好多大奖,如2001年北京市优秀教材奖、2002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这套教材出版后的反响如何呢?

仇春霖:这套普通高校的美育系列教材,自1997、199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以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欢迎,现在已发行了30多万册。正如李岚清副总理在这套书的序中所说:"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在我国尚属首次。"这套书不但是编写者自己多年探索、研究的成果,也融汇了国内外广大美育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所以,有些评价文章认为这套书做到了"稳定性和新颖性的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启发性和鉴赏性相结合,体系新颖,观点明晰,切合实际。"

这套教材已出版5、6年,现在我们正着手修订,使这部教材更加充实,更加新颖,更能符合教学需要。

 
来源:高教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