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弥补幼儿文学市场诗歌和散文精装图画书的空缺,教育科学出版社历时五年打造了《最美的幼儿文学》丛书,该系列甫一面世就引起了幼儿家长和专业媒体的好评,《中国教育报》将其列为“2016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为此,百道网邀请丛书的责编赵建明分享五年做一书的经历和感悟。
《最美的幼儿文学》系列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幼儿诗歌和散文原创图画书。该套书历经五年打磨,集合了40余位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经典佳作和40余位画家的精美插图,完美展现了诗歌和散文的优美意境,给孩子带来了温暖和情感,带来了诗意般的童年。正如该套书的责任编辑赵建明所说的:从一首首地挑选诗歌、一趟趟地去幼儿园调研、一个个地与作者联系,到一幅幅地挑选插图、一次次地设计封面、一篇篇地录制音频……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孩子出版有品质的图画书,对得起自己热爱的孩子们。
百道网:《最美的幼儿文学》的选题缘起是什么?作为本书的责编,选题确立后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赵建明:因为我们是教育社,所以更加关注幼儿园语言教育,对于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而言,诗歌和散文是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纵观图书市场,已有不少诗歌和散文图书,但大多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可供幼儿阅读和欣赏的诗歌、散文图画书几乎是空白。此外,更大的问题是幼儿园老师不知道哪些内容适合幼儿园的孩子,因此很多老师经常会问出版社,有没有能够渗入幼儿心灵深处的经典诗歌和散文。
当然,我们也广泛征集了如金波老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王继芬老师等幼儿文学的专家和学者们的意见。他们认为散文是教给幼儿语言,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最好文体,诗歌很抒情,读诗歌容易被感动,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有这样一套培养幼儿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幼儿情感体验的图书。所以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我们在2010年确定了《最美的幼儿文学》的图书选题。
自确定图书选题开始,我们就制定了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经过首轮的汇总和甄选,我初步列出了200余首诗歌和散文作品,接着又进行了更为严格和精细的选择,最终大浪淘沙,确定了56首作品。做过书的人都知道,解决著作权问题是非常重要,但却让人头疼的一件事情,而我又需要与40余位作品著作权人解决该问题,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统书信、联系熟人等方式,最终解决了该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月亮妈妈 星星娃娃》的作者,他是一位教师,我给他的单位打过很多次电话,也寄过去多封信件,但每一次最终都杳无音讯,可每次都显示已签收,所以我一直确信投递没有错误。在我不断地投递后,该作品的作者最终和我取得联系。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约画稿。我希望一本书的每张图的作者要尽量不同,这也无形中增加了约图的难度,所以整个约画稿的过程持续了一年。最终,可以看到一本书里几乎没有重复的画家,整套书里一个画家顶多就画两幅或三幅作品,这种风格的多样化和表达形态的差异化,确保了图的风格与内容的适应,图与文字的意境匹配。
最后就是邀请金波老师写导读。我当时和金波老师沟通说,一定要强调诗歌和散文作为儿童文学中最优美的两个体裁对儿童情感的激发和引导作用,他也认为培养幼儿读诗和读散文的兴趣,让优美的幼儿诗歌和散文逐步渗入幼儿的心灵深处,成为感情的营养。
《最美的幼儿文学》共4册,包括幼儿诗歌2册、幼儿散文2册,分别是《风藏在哪里》《星星和花》和《会响的小路》《太阳的颜色》。此外,这还是一套“声情并茂”的书,本套书提供了配乐朗读交互操作光盘和MPR多媒体点读,由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小群姐姐朗读、中央电视台资深音乐编辑配乐,家长和孩子们通过音视频欣赏,能够完美感受诗歌和散文的意境。
百道网:确定图书选题后您就制定了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请问这个标准是什么?
赵建明:我觉得孩子应该过有诗意的童年,孩子成长的时候不光要听琅琅上口的儿歌、趣味十足的故事,更应该听一些陶冶情操的作品。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最能激发孩子对优美意境的向往和追求,而这种向往和追求会让孩子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孩子的丰富感情。所以这套图书自确定选题开始,我就制定了作品的选择标准,即要选择幼儿最喜欢、最被他们理解的诗歌和散文。更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选择出那些流传了数十年甚至更久的经典作品,而不是单单靠作者的名气去甄选。
除了金波、圣野、鲁兵、任大霖、任溶溶等名家的作品,我们这套书里有一些作品是幼儿园老师写的,比如《小树叶找妈妈》《滑吧滑吧小雨点》《风在哪里》等作品。甚至还包括非文学专业的人的作品,《我家小池塘》的作者倪达就是创作儿童歌曲的,我给他写了信,附上了我的联系方式,后来他给我打电话,问我是怎么找到这个八十年代发表的作品的,我就和他谈了好久,后续的合同签订等事项也很顺利。
百道网:这套书既有名家之作,又有许多普通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从哪些渠道收集到的?最终又是怎样筛选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56篇作品呢?
赵建明:第一个途径是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在长达一年的过程中,我先后查阅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的各种文学作品选集,检索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包括儿童文学、幼儿文学等关键词,查询到的所有内容我都一一看了,不仅包括书籍,甚至很多相关的硕博论文我都读过。而且我有个习惯就是看参考文献,这样就能顺藤摸瓜,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个途径是幼儿园。因为我们是教育社,对幼儿教材还是比较了解,因此很快查找了若干不同版本、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材。我还多次到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请幼儿和教师列出自己最熟悉的作品。
第三,我找到了很多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以及研究儿童文学的研究生,请他们帮我来收集。收集工作主要是针对于各种杂志,如《幼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等,还包括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图书。因为诗歌和散文在幼儿文学当中属于很小的一个类,所以作品相对来说比较明确集中。
经过这三个途径的针对性搜索,我初步列出了200余首诗歌和散文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不是100%都是好的,但是至少80%都是好作品。接着,我们又进行了更为严格和精细的选择。为了真正选出符合幼儿兴趣和需要的经典作品,我特意邀请了已经退休许久、七十余岁高龄的全国幼儿园语言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以及多位语言教育、儿童文学专家参与作品的遴选工作。同时,我们又分别在幼儿园进行了作品的试读和问卷调查,并且请了一些家长给孩子朗读这些作品,看孩子的现场反映。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美的幼儿文学》的56首作品最终确定。

百道网:好的图画书,图文的搭配一定要好,那您是怎样选择画家和确定画作的?
赵建明:图画书的质量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文字和图画。图画好,会让图画书增色;图画不好,会让图画书效果变差。当时这套书图画方面主要考虑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找一个人来画整本,这个是最简单快捷的,我们观察了市面上采取这种画法的幼儿文学作品,但发现那些画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作品本身的内容。所以我们采取了第二个方案,就是针对每一个作品来选择一个特别合适的人来画。当然,不是我们为作品选择画家,而是我们把所有作品给了画家,让他来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来画。
同时,作为国内原创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的精装图画书,在《最美的幼儿文学》选题策划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一个原则,呈现给孩子的图画必须符合这几个条件,一是精良,一是优美,一是符合作品表达的主题和意境。为此,我们对国内不同年龄段、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儿童插画家进行了认真甄选。
当然,图画不是一次成型的。《秋天的雨》这张图就先后换过三个画家。第一个是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的,他画的是传统的插画,文字在中间,装饰在四周,我觉得不是很满意;第二次换了一个南京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我认为他画得没有秋天景色的感觉,比较浊,因为这个作品散文反映的是细节性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找一个对细节把握得特别好的人;最后,有一个搞雕塑的人说我来试一试,结果他就画出来了秋天的感觉。所以,画作的确定需要和不同的人去不断沟通。而这也不是简单的沟通,而是通过沟通去让别人接受自己对书的创作想法的支持和理解,达到彼此相同的出版理念,最终让图书的出版工作更加顺利。
百道网:您的约画稿长达一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赵建明:整个约画稿的过程的确持续了一年,真的是推翻性地在做图画的工作,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首先,要提前表达清楚个人对图画的期望和想法,给画家较多的创作空间。有一个诗歌作品叫《小雨点,沙沙沙》,因为它是三段式的诗歌,画家最初的画稿是三张小图,每个小图对应一段文字,这种表现手法无太大问题,但我认为没有表现出春雨落下的美感,和我期望的并不吻合。所以我跟画家沟通说,一定要改成大场景的画,大场景的画才能体现小雨落下、春雨飘落的感觉,经过反复沟通,我们最终通过跨页的大图来表现意境,效果很好。
其次,要巧妙发挥与美术编辑的相互作用。在约画稿之前,我会和美术编辑对同一个作品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对作品的理解。拿到线稿后,我和美术编辑又对其进行详细讨论。比如说《雪地里的小画家》是由一位知名的画家绘制的,刚开始他画的是2/3的图,就是只到页面的2/3,它没有撑满全书,我们就觉得画面的张力不够、表现力欠缺。在不可能让画家重新去画的情况下,我们的美编就给它一点一点抠,一点一点补,撑成了现在的感觉。所以很多人觉得这套书的图画极富震撼力和表现力,这真的离不开我们在后期编辑加工所做的努力。

百道网:这么多的画家资源是怎样积累的?您认为编辑应该怎样处理与画家的关系?
赵建明:第一,出版社的画家资源有三分之一是比较出名的儿童插画家,比如蔡皋、朱成梁、周建明、刘洵等。
第二,还有一部分是艺术院校里做儿童插画和儿童设计的人,比如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院等。这些画家我们是抱着培养的心态进行合作的,他们也需要出版社的平台和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华。
第三,网络和全国美术展都是我们搜寻优秀画家的途径。如果他们的画册作品符合我们内容的风格意蕴,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联系画家,最终达成合作。
我认为编辑和画家的关系绝对不是谁命令和谁妥协的关系,一定要相互尊重。
一方面,编辑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要告诉画家,这个作品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作家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的思想和意境是什么。如果你的想法真的给到位了,画家会听你的,甚至重画都没有问题,但如果编辑根本谈不出对作品的理解,那画家就不会听你的,也不会有好的画作。比如《四个太阳》,作品要表现的内容很零碎,画过好几稿都不满意。最后,我建议通过画中画的形式表现内容,解决内容零碎的问题,而又将其构成整体,其最终效果也很好。
另一方面,编辑也要给画家较多的创作空间。有一个作品叫《晨光》,画家画出了粉红色的光,当时我觉得颜色不对,不过后来有一天我开车走在高架上,突然发现早晨的太阳发出的光芒确实带有一点那种感觉。还有一个画家叫李剑,他现在是某位知名人士工作室的一员,他其实不是专业画儿插的,但他的画作特立独行,我们当时就看上了他。因为他画的是全黑的画面,我们认为这是让孩子感受美的另外一个方式,图画不只有五颜六色和那些夸张的颜色,还有用灰暗来呈现自然的这种风格。

百道网:作为责任编辑,这套书做完后您最大的收获和感触是什么?
赵建明:我觉得做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要对得起专业的态度,最后一定要秉持着很高的理念,很好的价值追求,这个很重要。
我现在最大的感触是,首先,编辑不光是整合资源的人,更是发现已有资源的人。发现已有资源,将其为己所用,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现在有一个观点认为,编辑的身份已经由知识分子转变成了知识农民。以前读者和作者需要编辑来搭桥梁,此时的编辑是知识分子,但现在随着接受途径的增多,编辑变成了农民,选题就是种子,后期的组稿策划就是种植、浇水、施肥、收获,编辑收获的玉米要给谁,比如给当当,他们会实现玉米的增值,但和编辑没有任何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编辑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在已有的资源基础上实现深度挖掘,要把原来做书的资源变成现在这本书的资源,变成将来更多可用的资源,这需要编辑的探索和学习,也需要环境和制度的支持。但我还是希望编辑能回到知识分子,或者是知识工作者的身份。
其次,编辑要在前期做好周密准备,比如封面设计、图画风格等。我们这套书,因为是两本诗歌、两本散文,当时就没有考虑到排列次序,排版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所以,我和美编就按照四季又进行了排列,重新调整了图画的风格。如果读者细心看画,会发现,其实四本图书暗含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从封面到扉页,再到目录,四季的变化体现在图书的每一个细节。如果编辑前期想好这四本书的排列顺序,后续无意义的工作就会减少很多。
再次,编辑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资料。比如标题的字体,是我几年前在图书订货会看到的某出版社产品宣传页用到的字体,我当时就觉得很漂亮,但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字体,后来和我们的美编一起查询,终于找到了这个字体。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字体很清秀舒服,而且用这个字体的图书也特别少,最近我们马上出的好几套书也都采用了这个字体。再如诗歌《月亮和我好》,原先的作品题目是《月亮》,但在后期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自己购买的一本旧书中有这篇作品,而题目是《月亮和我好》。经过和原作者沟通才知道,该作品题目确实应该为《月亮和我好》,后期被别人改成了《月亮》。所以编辑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用心、重细节。
来源:百道网 2017年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