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我认识本书的著者俞晓鸿老师就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
据我所知,这些年他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他的理论成果——前概念原理,我是在一次会议中获悉的。之后,俞老师将本书的书稿打印了一份给我。之所以为这本书写序,我是想推荐一种理论,表达一些想法,分享一点希冀。
俞老师是从事教学和互联网应用研究的,他能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和极大的兴趣,深入到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中去寻找并发现基本规律,难能可贵。他所揭示的现象,正是我们许多教师和专家学者所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情被他在意了、研究了。
前概念是本书的核心词。著者从什么是前概念、怎么捕捉前概念、前概念与有效教学的关系等系统地介绍了前概念的原理、方法、案例、行动。全书读来,让我不由想起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前概念”虽然与“同化、顺应”“先行组织者”等已有的教育理论有着丝缕关系,但并不相同。
俞老师在基于有效捕捉前概念,促进真正有效的教学的研究上形成了原创性成果。有专家评价说:“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把多年来人们对前概念的探索上升到原理了,把前概念与有效教学的关系阐述清楚了,把怎样用信息技术支撑有效教学完整地呈现出来了。”
我与俞老师讨论过,这本书的读者群。俞老师坚定地表达了他要写给一线老师的初心。
我相信,读到这本书的老师们会喜欢它。因为它是从老师们熟悉的场景开始,全书几乎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处处在与老师们交流着观点、方法、案例和行动。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大量教学案例,体现了俞老师深入学科、深入课堂的实践,反映了一个人追求真理的精神。我在网上查过俞老师的简介,相信读者了解了他的经历后,也能体会我所说的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今多少人都浮躁着的时候!
前些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会,听到一个说法,大概是“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说起来,这话一点没错,但我还是提了意见:希望大家可以更关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有效的教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与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深刻的变革。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更要研究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所以,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像俞老师一样深入学科、深入课堂、深入到一线教师中,而不是简单地说这样不好、不对、不科学,而是与一线教师们一起探索怎样才能更好、更科学。对教育而言,有效是一个大命题,是一篇永远可以做下去的文章。
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的工作者,不论做什么,我们都应该与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正视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效果不好甚至没有效果的事还不少。有的是为了领导要求而用、有的是热衷技术、有的则是简单模仿……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必须回到一个基本命题上来——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
因此,本书是一部为一线教师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科书,它告诉了我们融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尽管本书不是要全面回答“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但它无疑提供了一个回答这一问题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比较可行的路径。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不是对这一问题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发动和开始。
谨此向著者和所有的读者表达敬意!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 王珠珠
来源:微信公众号“浙大教材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