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学是有前概念的。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基于当前知识的已有认识,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模糊的或错误的。无论哪一个学习阶段,也无论是对哪一种知识的学习或接受都存在前概念与教学相冲突的现象。
2、前概念分为基础性前概念、即时性前概念。虽然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但都有可能成为有效教学的障碍。
3、教学最大的困难并不是知识的复杂性而是前概念障碍。
4、前概念是可以捕捉的,它的表达形式,可以是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
5、现代技术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前概念捕捉铺平了道路。
6、捕捉前概念的关键是:一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不可遗漏;二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独立表达,不受干扰。
7、寄宿制学校可利用周末将一周的前概念问题集中捕捉。
8、常规教室的举手发言、小班化、课后题海战、课前预习、不恰当的信息技术应用,均无助于前概念捕捉。
9、不捕捉前概念的教学有可能是无效的。捕捉了前概念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10、学生的心灵就像是降落伞,您打开它,它才起作用。
11、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弄清楚它,然后进行教学。
12、如果不清楚学生的前概念就已经开始教学,那么师生极有可能在两条思维轨道上奔跑。
13、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水岭就在前概念障碍解决还是潜伏。
14、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一旦潜伏下来,将给后续的学习带去更大的麻烦。
15、人类前概念与认知发展的轨迹与树生长的轨迹相似。
16、教学的要义其实就在找出学生的前概念并作为衔接点,这样才有可能使认识得到继续生长或发生分叉后生长。
17、教学的本质是对于鲜活个体的培育,而不是插花。
18、前科学概念、潜概念、另类概念、相异构想、直觉概念、迷思概念、日常概念,都是前概念的一部分和下位概念。元认知是个体基于前概念的自我反应。
19、用前概念来揭示教学规律是比较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20、捕捉学生前概念是有效教学的起点。顺着学生前概念安排教学策略是教学有效的保证。课前课后学生的改变程度是衡量教学有效的标准。差异化作业是对有效教学的补救和延伸。
21、学科知识离学生越近,就越容易进入其内心世界。
22、要向后续教师了解他们教学时遇到的前概念障碍。
23、要让学生确信一种现象的策略,从有效到无效的顺序是:动手做一个过程、用视频播放一个过程、用软件计算一个过程、用动画示意一个过程。
24、辩论、对比、大尺寸演示、探究都是解决疑惑的策略。
25、随堂检测是为了让教师自己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变化。
26、不要丢掉板书,板书是思维的流动。
27、信息技术应用,对于课堂教学不是目标,只是工具。
28、用一生的力气去上好每一堂课。
这本书文风犀利,对教学中不恰当行为的批驳,毫不手下留情。同时,这本书文字也优美,在点评或感慨中,不乏有传神之笔。
来源:微信公众号“浙大教材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