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阮仪三:什么才是真正的城市遗产保护?《真伪之问:何谓真正的城市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阮仪三:什么才是真正的城市遗产保护?《真伪之问:何谓真正的城市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03-14 09:21:16  来源: 同济大学出版社 
 

    摘要: 历史遗存,代表着我们的文化根基与精神传承,需要谨慎对待

    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光是今天要留下一些真东西,而是为了下一代,为了子子孙孙们留下一些真东西。

   

    阮仪三      

    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所长,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保护荣誉奖;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也是首位荣获“亨利·霍普·里德奖”的亚洲人。     

    这样的“复古”是保护吗?

    中国遍地出现的重建古城、古街、古建筑的现象,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剧烈的造城运动:按照旧城改造、旧房改造的要求,拆掉旧屋造新房,拆迁老城变新城,旧城换新貌。三十多年过去了,许多青年人变成了老年人,回首静思,才想起老城、老房和老祖宗的事,于是乎又热衷起复古、仿古起来。可这样的复古、仿古,似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珍存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依赖于那些具有物质形态的历史建筑、古桥、河流、街巷、场院所构成的人们生活场景。要的是原生态而不是现在制造的假古董,只有原汁原味才能留得住记忆。      

    重建的华沙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反对大规模的重建,但世界上有一个特例——位于波兰的华沙古城。  
   

    二战期间,华沙大部分区域被毁。值得庆幸的是,华沙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冒着生命危险绘制图纸,记录华沙的建筑和街道。由于德国当局已明确宣布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所以他们的图纸只能秘密藏在城市之外的修道院中,后来这批图纸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重建时,华沙决定将城市按照原样恢复。消息一传开,华沙人纷纷回归祖国,许多当地居民义务参加修建。他们通过“五年重建运动”建成今日的华沙老城,实现了著名的“华沙速度”。在重建过程中,全部原址重建,保持建筑原有的式样,同时有机会对建筑内部进行改良。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民居再现了13世纪至17世纪的华沙历史风貌。  

    1980年,重建后的华沙成为第一个以重建而登录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华沙对历史城市的再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重建本身,更在于重建民族自信——它是众多华沙人用自己生命为代价换回的历史文化环境。  

    为什么强调留下“真东西”?

    “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  (费孝通)

    历史遗存反映千百年来城市演变的信息,它能让人看到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但前提是,这些历史遗存是真实的,而不是当代人的新造物,它要有岁月的痕迹,反映历史对其所造成的年代的印记。  

    真实的历史遗存是人类过去文化活动的物化形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遗存是其历史的“活化石”,人们可以通过对历史遗存的阐释和挖掘,了解国家和民族的过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现在,畅想自己的未来。  

    如何保护“真东西”?

    近年来,阮仪三先生一直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做到“四性五原则”。“四性”即“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  

    其中,“原真性”特别强调在维修历史遗存时,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故”,指历史遗存原本的状况,就是要认真地研究历史遗存处于“唐、宋、元、明、清”怎样的状态,也有可能这个遗存上遗留了各个时期的痕迹,那么,就要刻意地保存这些痕迹,不要用现代人的见解去诠释它,要用科学的方法使其原样能长久留存。留存历史原貌,而不是修缮一新。  

    后面半句话“以存其真”也很重要,即要把真实的东西留住,让人们看到原本的真实的遗存。  

    “五原则”是指在修复行动中遵循 “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结构、原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日益严峻。这些历经沧桑的历史遗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与精神传承,必须要谨慎对待。”(阮仪三)  
   

    《真伪之问:何谓真正的城市遗产保护》

    阮仪三  李红艳 著

    责任编辑:武蔚

    同济大学出版社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福柯的美学遗产:从“规训技术”到“自我技术”——《福柯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3.16 8:55:40)
  • 教育应是一项修己安人的事业——《中国教育的思想遗产》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02.23 8:57:54)
  • 陕西出版全国首套地域历史文化遗产教材 (2014.12.12 11:56:22)
  • 精神遗产后学榜样《笺草释木六十年:王文采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09.17 10:33:11)
  • 同济大学出版社“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座谈会举行 (2013.08.21 16:03:44)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荣获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 (2012.06.25 10:59:45)
  •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5.07 14:34:03)
  •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09 16:20:09)
  • 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锦绣丛书》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03.23 14:18:10)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绩效考评结果公布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摘得探花 (2012.03.15 12:58:21)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