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初同事间工作交流中提及京杭大运河,都不约而同异常兴奋,于是产生了研究京杭大运河的想法。随着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乡土遗产的关注和理解的深入,研究京杭大运河的渴望到2003年已经强到难以遏制,师生们多次一起探讨如何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以正式启动这一研究。我们怀着试一试的打算填写了一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立项。我们的申请竟然通过了,兴奋之后正式讨论如何落实这个项目时,赫然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7年初手捧将要递交给国家文物局的120万字的《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研究报告》,全体师生身心顿时放松下来,我们确实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现在看来,这个任务要到五年后——2012年的今天,才算真正初步完成了。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是一项集体成果,除署名作者外,首先要列出一长串名单,他们是“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成果的完成人,是这本书的共同作者(非常遗憾,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够将他们的名字都署上):李伟、朱强、李春波、曾宪丁、白磊、黄刚、宋歌、郭凌云、宋云、周菁、裴丹、姜斌、邓细春、姬婷、李博、刘柯、陈平、苏黎杰、杨江妮、王建武、程成、华亦雄、朱任东、张树盛、方婉丽、栾博、闫斌、薛菲、袁剑华、彭文洁、刘海龙、乔青、袁弘、洪敏、王春连、路露、奚雪松、郭耀桧等。他们中大多数人参加了2004年7月初开始的京杭大运河全程或者分段考察,参加了项目筹划和考察完成后的研究报告撰写,或者参加了《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一书的定稿与文字修改。在完成这样的壮举之前,他们大都认为是在挑战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带着完成了这一任务的成就感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相信参加京杭大运河考察与研究的经历会是他们终生的骄傲和荣耀。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终于付梓,无比欣慰的同时,心中倍感惶恐和遗憾,希望读者在拿到这本书时,审慎对待书中的不足与问题。正是这些我们期待不断改进的问题,使我们在2008年完成初稿后一直不愿意提交给出版社,它们包括:(1)书中列举的大量关于京杭大运河遗产的叙述资料没能逐一核实查证,我们经过反复尝试,最后决定放弃,因为这完全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我们决定保留搜查到的全部运河遗产信息,并尽可能将它们的出处标注清楚,以便读者可以在我们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实;我们还特别提醒读者,如果您需要引用本书中没有核实过的资料性内容,请务必核实并直接引用原文,我们不仅不希望贪天之功,更希望这个提醒至少部分地弥补我们没有实现研究著作所追求的极致的严谨而带来的遗憾;如果我们的标注有遗漏或者错误的,希望得到原作者的谅解,并在理解京杭大运河这一世界上开挖历史最悠久、总长度最大的人工运河难以想象的复杂程度的基础上,一起更正并继续研究。(2)受制于时间和经费,属于京杭大运河范畴的相当多的河段、支运河和沿运遗产点没有全面考察,留下太多的遗憾;在本书中,已有资料但没有来得及考察的,都注明“未考察”,这既是对我们的成果的客观评价,更希望会激励更多对京杭大运河感兴趣的人致力于运河研究。(3)《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书稿出版在与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和沿线城市化进程的竞赛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读者拿到这本书时,不少书中叙述过的运河遗产和土地利用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这正是我们进行京杭大运河研究的宏观背景。理解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对土地覆盖和遗产保护的冲击非常重要,一方面提醒读者审慎对待这份成果,另一方面也会促使读者发现这一成果的新的价值——它是对2004年前后的京杭大运河生存状况基本客观的描述,是未来更加深入研究的珍贵资料。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将要与读者见面时,有太多感谢的话想说。
首先要特别感谢的是单霁翔先生。从2003年申请京杭大运河研究项目开始,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一直对这一项目的进展给予高度的关注,2008年就应项目组的要求欣然为《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一书撰写序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张廷皓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光辉教授持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研究和本书出版,正是他们的热情推荐,使《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一书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认可,被列入“优秀成果文库”并获得出版资助,加快了出版进度。
京杭大运河研究过程中,得到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国家文物局刁道胜先生、郭旃先生,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先生、秘书长田小刚先生,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李如生先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王秉洛先生,清华大学吕周教授,北京大学谢凝高和阙维民教授等的大力支持。
京杭大运河考察和研究报告编纂过程中,得到京杭大运河沿线许许多多单位、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们提供资料、介绍情况、解答困惑、指路,或者在我们艰难前行时表示一下他们的鼓励。请谅解,这些名字不在这里一一列举;请相信,我们希望表达的谢意是诚恳的。
特别感谢所有曾经报道过我们的京杭大运河项目的媒体和关注我们的研究的所有人。我们特别自豪的是,通过你们,京杭大运河保护走进公众视野,京杭大运河作为民族身份象征的文化与遗产价值得到更加普遍的认同。我们骑自行车考察京杭大运河的行动激励了许多热爱京杭大运河的人,在全国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持续关注京杭大运河的热潮。据我们掌握的不完全信息,在我们“每个中国人一生都要骑走一次京杭大运河”的信念号召下,在《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出版之前,已经有许许多多人这样做了,并且出版了自己的日记,这些行动汇聚在一起正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和认识京杭大运河,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我们希望《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的出版会再一次成为京杭大运河保护的里程碑。
特别感谢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慷慨捐赠了50万元人民币支持项目组。正是这笔经费为项目组全体成员完成京杭大运河全线考察提供了可能。
2004年8月京杭大运河考察归来不久的研讨会上,有人提到侯仁之先生一直关心京杭大运河保护研究,于是我们打印了数张自己拍摄的照片去探望侯老。侯老手捧照片,久久凝视后反复地说着一句话:“我要是你们这个年龄就好了!”家人见状,担心老人过于激动赶紧过来安抚,老人示意他只是高兴,对我们说:“你们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整个工作过程中我们所听到的最朴实、最重要的肯定。今天想起来,侯老这句话既是对我们说的,更是对所有热爱和关注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人说的,现在复述这句话,只希望用前辈学人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终生关注激发更多人加入到遗产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队伍中来,成为一名专业研究人员,或者做一名志愿者。
无论写多长的“前言”,都无法表达我们能为保护京杭大运河工作的长久的激动与荣幸,更无法表达对那么多持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人的感激。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决定删繁就简,最后用一句话重申一下我们想要表达的: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人们。如同这本书将要展示的,我们已经完成的一切还只是开始,前面的路更加艰辛,京杭大运河和祖国大地上的所有遗产都值得并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为之付出。
俞孔坚 李迪华
2012年2月28日
摘自《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