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文化艺术精品项目”、 “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我们为什么要去喜马拉雅? 我们为什么要去喜马拉雅? 因为山就在那里。 我们为什么要去印度? 因为那里是玄奘去过的地方, 那里有玄奘引以为荣耀的大学——那烂陀。 行走在喜马拉雅的云水间, 不再是我们的梦想。 边走边看,边看边想; 不识雪山真面目,只缘行在此山中。 经历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事业成就自己的理想。 慧眼看世界,视野更加宽广。 喜马拉雅,不再是阻隔中印文化的障碍, 她是一带一路的桥梁。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长2 500公里,南北纵深300~400公里,西北在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界,东至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大拐弯处。早期有许多重要的文明发迹于此。 喜马拉雅地区汇聚了世界上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喜马拉雅不仅是多民族的地区,也是多宗教的地区,包括了苯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以及锡克教、拜火教。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经不大,但佛教通过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直接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以佛教为媒介的印度文化和希腊化的犍陀罗文化。对于这些文化,如不跨越国界加以宏观、大系统考察,即无从正确认识。所以研究喜马拉雅文化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达到一定阶段时必然提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喜马拉雅多有科学考察和研究,在哲学、文学、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多有建树。而作者团队17年来未曾间断,前后百余人,30多次进入西藏调研,8次进入印度,3次进入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脉相连的青藏高原、克什米尔谷地、拉达克列城、加德满都谷地都留下了考察的足迹,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涉及城市和村落、文化景观、宗教建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与技术等与文化遗产相关的领域。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国内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工作成果进行了梳理,以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基础,将之集结成册,成果即展现为《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一辑共15册。 来源: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