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创新、严谨、开放——评北大版《比较文学概论》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创新、严谨、开放——评北大版《比较文学概论》
徐志啸
2003-07-03 14:18:28 来源: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比较文学学科在我国复兴以来,有关比较文学“导论”“概论”类的著作迄今为止已问世了不下十来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比较文学学科在我国的日渐兴旺,它逐渐成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显学”,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无疑是件令人高兴的好事。从已经问世的十多种同类著作看,相较之下,陈忄享主编的《比较文学》和乐黛云等著的《比较文学新编》,相对来说,内容更新更全面些,所述也更切近时代的发展和国际比较文学界的最新动向。
但最近问世的由乐黛云任顾问杨乃乔主编的北大版《
比较文学概论
》,却是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粗略翻阅,最初的印象便是——它显然超越了之前任何一部同类著作。虽然在此之前已行世的“导论”“概论”,应该说各有特点与贡献,不能一概而论,况且还有时间因素,早期开创者拓荒的功劳绝不可抹杀,然毕竟这部杨乃乔主编的《概论》,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前人著作长处(包括国内外)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花费了不少辛勤努力的心血,从而使这部著作,以崭新的面目呈现于学界面前。
综观这部北大版《概论》(以下均此简称),觉得它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首先是创新。这主要体现在对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认识理解上,具体地说,即是引进并提出了“本体论”——“视域”的概念。虽然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这一说法,国外学者已有涉及,但我国学者对此却是或认识不足,或语焉不详,故长期以来认为比较文学乃是方法论的看法占了主导地位。北大版《概论》以两章的篇幅,集中阐述了有关“视域”的概念,并对此作了论证,指出:比较文学固然是用比较的手段作跨语言、民族、国家、学科、文化的文学比较,但它更主要也更关键的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宏阔的视域,让我们由此看到比较文学的“本体”——通过比较,全方位地认识世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文学与文化,及其内在的共通发展规律。
其二,努力体现新世纪的时代内容与特色。这虽是本书问世时间的客观有利条件——它出版于21世纪的开端,但更应该看作是作者在这方面集体努力的结果,他们有意识地将跨世纪的内容——文化研究的引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语境,21世纪的发展走向等内容,以突出的方式予以阐发,以此体现《概论》的新面目与新特色,用心可谓良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加入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内容,体现了比较文学的新发展。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与国外汉学研究,在之前的同类著作中尚未见此类内容论及。
其四,最能显示教材特点。而本书在同类著作中这一特色又是最显著的,即是,全书的论述中贯穿了严谨的学风,不仅附了大量注释,而且每一章的末尾,还附录了本章内容的参考论著(包括中外文资料),每一节的末尾还有若干个思考题,这二者,既便于教学研究者参考,更便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们学习使用,看来,本教材的编著者是真正在做一件于学术有益的事,也是在真正为教学实际考虑,为教材的有效运用费心。
最后,值得称道的是,本教材是一部集体劳动的成果,主编者在“后记”中特别提到,为了保证质量,每一位参加编著者撰写的内容必须是他本人的专业方向和多年学术研究积累的东西,由此来保证每一章节的学术水准,虽然实际结果未必完全达到主编的良好初愿,但这一设想的提出与实行,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表明编著者确是为本书的质量做了切切实实的努力。更可贵的是,主编者甚至在“后记”中向读者提出,凡属你们认为不尽人意之处,任何一位海内外学者都可以对教材的任何一个章节提出修改意见甚或重写,而凡所修改或重写的章节如确优于原章节者,主编将立即予以替换,毫不犹豫,以此体现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对教材本身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促进学术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态度,这种雅量,至少笔者迄今所见所闻中尚无第二例,足可见主编和他的同事们确是抱着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来从事这项工作的,他们不事张扬,不图虚名,实实在在地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这种可敬的精神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7.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