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三大思潮与三卷“读本”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三大思潮与三卷“读本”
赵明节
2003-07-02 16:06:15  来源:  
 
 《大学人文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已经半年了。此书一面世,社会反响强烈,评介、探讨的文章屡屡见诸媒体,尤其是网上的讨论与传播的热烈,更是近年来社科人文图书所鲜遇的。不仅在祖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对这套书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明报月刊》、《联合报》都有推荐与评论的文章发表。由这套书所引发的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当今教育体制的弊端等问题的讨论,更是引起教育界、学术界、读书界的广泛关注。

 围绕《大学人文读本》,出现了许多声音的探讨,尽管切入角度不同、侧重点各异甚至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能给人以启迪。作为这套书的项目负责人和责任编辑,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关注着社会上的反应,获益良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的持续,我也发现,关于这套书的主旨,所有讨论文字都还未能做出彻底的、全面的揭示。我们策划的初衷与运作过程中的思考,还没有被广大读者所深切体认。

 其实,这是两个简单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编这样一套书?第二,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三卷本结构?

 对于第一个问题,已有的讨论文章涉及较多,阐述也比较全面、深入。针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缺失与大学生的精神现状,各界人士都集中阐发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可行性,诠释了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遗憾的是,对于第二个问题,迄今为止,很少有全面、深入的评论。

 《大学人文读本》共分三卷,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这样结构的理由何在?

 很明显,“人”是三卷《读本》的核心。这套书的目的,就在于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思想参照,启发他们认真、持续地追问“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意识到,“做人”是比“做事”更为重要,“价值”比“知识”更重要;对人生价值的追寻远甚于对知识的求索,对价值理性的寻绎远甚于对工具理性的探究。

 “自我”、“国家”、“世界”,是我们提供给大学生思考“人”的问题的三个维度。之所以确立这样三个维度,是基于我们对当今大学生群体精神境域的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有三大思潮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这三大思潮是:无边的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的三卷“读本”,就是分别瞄准这三个误区,就是为了消弭这三大思潮(或曰三个主义)。《人与自我》是为了消解“无边的消费主义”,《人与国家》是为了消解“历史虚无主义”,《人与世界》是为了消解“狭隘的民族主义”。

 事实说明,由于“无边的消费主义”的盛行,年轻一代往往在物欲中迷失自我。不错,我们的社会发展很快,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进步尤其令人振奋。如今国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是前所未有的优越,“发展”的主题正日益实现着内涵的充盈。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满怀忧虑地看到,物质的发展并未带动人的同步发展,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面对空前丰富的物质世界,惊羡之余,往往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去,陷入奢靡、麻木、庸俗乃至迷失、堕落。而《人与自我》这一卷书,就是强调对人“存在”的意义的叩问,启示大学生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肉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价值角色”,使“活着”转化为真正有分量的生存。

 虽然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偶然,但每个人都必须毅然承担起偶然降临的生命。人之为人,就因为不是单纯的“存在物”。那么,自我将如何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生命?怎样去领悟自我、设计自我、伸展个体生命呢?

 “人,诗意地栖居。”多么精深的提示。自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敬畏生命”的命题以来,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与体悟逐渐执著、深沉。“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史怀泽语)生命的权利,包括人类和自然生命的权利,它的自由、尊严,它的发展、价值,是当今时代多方面的基本课题。唤醒对生命的敬畏、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类似马斯洛的希望哲学照亮生命,使生命光明、温柔、优雅,是人文教育的初阶。而日常生命面对物欲横流的生活现场的官能享受,不易把握,往往失却辨析力与自制力,流于时尚化,进而变为单向度的人,或者竟至堕入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轻。因此,要为日常注入诗意,在不剥夺基本的世俗生命快乐之外,应从欲望主体挣脱,向上仰望更高的精神境域。心灵因博大而悲悯。生命不应自我封闭,透过心灵之窗向外眺望,坦然接纳世界的博大,对其他生命充满悲悯和温和,就能体会他人是你幸福的缘由。但是,人生苦难、生命之痛会不期然地降临,这是人面对无法掌握的内容、面对自我的界限所必然产生的精神内容。毅然担当起它们,踏出界限,走向未知,就开始接近真正的成长与成熟,而人生苦难、生命之痛正是我们需要信念的理由。信念让自我走向超越。

 所以,由“大学”开篇,从大学的理念、精神谈起,进而谈人生的意义与境界、人生幸福的底蕴,从此而下,日常生活,心灵境域,青春、性爱、身体,婚姻、家庭、代沟,女性角色,个体的自期与自律,直面苦难,以至终极关怀。人生的旋律缭绕盘旋。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共同的精神痼疾。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也无所谓健忘,而是由于他们缺少最基本的认知。因此,问题存在他们身上,症结却在身外。“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伟人精警的论断自有其深远的意义。《人与国家》试图打通历史,敞亮内涵,“穿越遮蔽,激活民族历史记忆”,体认中华民族一百年来的社会—文化转型,直面百年历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张扬现代国家理念,重铸现代社会伦理”,将真实的、有价值的哲人思索彰显出来,把社会思潮与时代脉搏联系、贯穿起来,让大学生真切地看到,我们的民族在精神上是如何穿越历史、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的;在这条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曲折、困苦、灾难……也就是说,让大学生看到百年中国真正的灵魂史和精神演化史。世界正在日益变“小”。“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过,迄今为止,这可还不是一个安宁祥和的“村庄”。“村民”们各自在打着自己的算盘、自己的主意,乃至时不时地大打出手。何以如此?只因“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祟。《人与世界》意图引发大学生思考,置身于日益逼近的“全球化”大趋势,如何面对人类和世界;尝试用全人类、全球化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眼光来关注这个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审视全人类的共同命题和难题,培育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以期做一个“世界公民”。同时,引发大学生思考文化问题,诸如文化的普适价值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如何滋润人的心灵、科学是否仅仅是人对宇宙的一种理解,等等。

 阿尔贝特·史怀泽曾意味深长地告诫:“我们生存于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我们敬羡心灵的力量。本体意义上的人的成熟,首要在于精神的成熟。因此,我们的人文教育理念,也就以人文精神为祈向。说到底,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批判的精神,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灵状态。它的建构以至完善,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之一,也是大学教育乃至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三卷《大学人文读本》仅仅是一个开端,一次有待于实践检验的尝试。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7.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 人文大学:愈来愈近的帆影——《大学人文读本》 (2002.12.10 10:52:45)
  • 《大学人文读本》总序 (2002.10.17 14:12:24)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