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面对多元化的文学理论格局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面对多元化的文学理论格局
杨东
2003-07-07 16:06:45  来源:  
 
《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加)史笛文.邦尼卡斯尔著 王晓群 王丽莉译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读了加拿大学者史笛文·邦尼卡斯尔的《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一书,仿佛跟随着一位聪明的导游,把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诸多景观匆匆浏览了一遍。既像是走马观花,又好似故地重游。

 的确,本书所介绍的理论流派——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等等,对于许多喜爱文学的读者来说,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了。近二十年来,随着大量西方文学理论著作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我们不仅对当代西方文学演变历程逐渐有所了解,而且许多来自异域的新概念、新术语也逐渐融入我们的批评话语,为我们耳熟能详。即使与本书同类性质的著作,诸如D·W·佛克马和E·贡内一易布思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引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也早已有了中译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权威》中译本的出版似乎姗姗来迟。

 那么,《寻找权威》一书的新意何在呢?较之上面提到的几部著作,这本书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寻找权威》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深入浅出。正如邦尼卡斯尔教授在序言中所言,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意识到,它的读者不仅是那些在大学里攻读文学课程的本科生,而且也包括了广大的爱好文学,但又缺乏理论训练的普通读者。因此,如何深入浅出地评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来龙去脉,如何简明扼要地阐明这些理论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便成为本书作者的追求目标之一。应当成人,由于作者的自觉努力,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本书的这一鲜明特点,甚至也体现在作者所开列的“建议阅读书目”上。面对汗牛充栋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著作,作者总是着眼于普通读者的接受能力,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少量论著予以推荐。就此而言,本书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入门书。

 其二,本书的另一特点,在于它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产物,因而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参与热情,积极引导读者加入到本书的讨论中来。邦尼卡斯尔教授不仅高度评价了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而且也主张将对话机制引入课堂教学,把对话活动视为学习文学理论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寻找权威》的一个基本框架,便是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描述为由诸多理论流派之间展开的一场“大型对话”,而不是仅仅将它们看作相互对立的理论派别的批评方法。不言而喻,将这一见解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导致整个学习方法的改变。

 其三,与上述特点相联系,《寻找权威》一书积极评价了读者反应批评的启示意义,从而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理论姿态。在邦尼卡斯尔教授看来,面对一部文学作品,至少会有三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想方式。以作者为中心的批评关注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文本为中心的注意力放在“书页的文字”上,而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则从个体阅读体验出发,尤其重视人们对所读作品实际反应的描述。作者认为,如果说以作者为中心的批评借“忠实于作者的原意”而压抑了读者的反应,如果说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宣称能客观地阐释忽视了这一过程中的主观因素,那么,同文学建立联系的最佳方式便是要特别关注我们个人的反应。这将有助于我们把理论与直接的感受联系起来,也能够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文学与生活之间互动性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与上面提到的几部著作相比,这或许正是本书最鲜明的特色。

(本文节选自《寻找权威》一书的序言)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7.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