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与爱思唯尔一道讲中国高铁的故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联合出版高铁学术著作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与爱思唯尔一道讲中国高铁的故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联合出版高铁学术著作
撰稿:易伯伦 张文越
2018-04-23 09:16:10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曾记得,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说的是一名外国小伙将一枚硬币放在时速为300公里的京沪高铁车厢的窗边,在长达9分钟的视频里,硬币始终屹立不倒。这是怎么回事呢?《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作者王平教授说道“我们有个理念叫以平稳性保平安。只有坐在不太颠簸的车里,我们老百姓才会觉得心理踏实。” 难怪硬币如此平稳,中国老百姓有福啊!

    平顺性是铁路轨道结构综合性能和承载能力的重要体现,而道岔又是高速铁路轨道的核心技术之一。王平教授的这部著作正是反映高速铁路道岔关于平顺性研究的开创性诠释。这一著作2011年10月第一版出版后,于2013年12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施的第四届“三个一百” 原创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是国家每三年在人文社科、科学技术、文艺和少儿出版领域推出的各100个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原创图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2015年,根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实践,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2015年4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全球有影响力的爱思唯尔科技图书公司共同出版了英文版《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这是全球第一部反映中国高铁技术的英文版学术著作,从此开启了双方联合实施“中国高铁技术出版工程”的序幕。为此,爱思唯尔科技图书部总裁白素贞女士2016年8月获得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16年10月,该书荣获全国第十五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2016年11月,获得国家“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重点奖励;2017年2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200种“走出去”基础书目库(“走出去”基础书目库是2015年启动设立的作为国家“走出去”的常备、重点和基础书目,在翻译、出版、海外宣传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让中国高铁学术走出国门,这是交大人原创的中国高铁“故事”,更是当代科技文明的中国声音。

    2018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又联合出版了《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吴积钦著)、《铁路选线设计》(易思蓉著)、《高速铁路空间线形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方法》(易思蓉著)三本英文版高铁学术著作,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影响力。大家知道,受电弓与接触网恰到好处地匹配是保证电能可靠传输的前提,而电能的可靠传输是实现列车高速运行的基础。接触网是固定设施,受电弓是移动设备,弓网接触点是两者联系的纽带。受电弓与接触网的相互作用研究是高铁三大技术之一。而“铁路选线设计”方面,易思蓉教授在高速铁路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建设特点,对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重载铁路选线设计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提炼,阐述了铁路选线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这样,在高速铁路道岔、铁路选线以及受电弓与接触网等高铁核心技术领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的选题布局与出版合作。并且,在线路工程、车辆工程和牵引供电三大领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还将与爱思唯尔不懈地推出系列著作,为学校“轨道交通,世界一流”的建设再添新篇。特别是在高速铁路绿色发展和后高铁技术研究等方面,双方将加强选题规划和著作遴选,努力实现一流著作出版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科技出版公司签约的“中国高铁技术出版工程”合作出版协议,为中国高铁出版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是中国高铁出版“走出去”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南交大科学研究、学术影响与科技出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在哲学与科学探索中架设桥梁 (2016.10.09 8:51:27)
  • 当前科学哲学的研究面貌及未来走向《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09.22 9:21:08)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编辑李艳辉推荐《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2016.06.24 9:44:48)
  • 《话说出版》第7期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铁出版工程是如何紧随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 (2016.06.21 11:26:12)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