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以及性爱, 首先是年轻女子自身的需要; 在两性关系中, 女性并不必定是被动者; 如果爱情不存在, 可以被生命的内在渴望创造出来。
骆玉明教授的《简明中国文学史》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2004年出版以来已行销十余万册,在高校文学史教学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广泛影响力。同时该书坚持文学本位的立场、强调用文学的基本价值尺度去阐释文学史现象,以及对众多文学作品的独到分析与解读,又使其超越了一般概述性教材而自具文学史经典读物的面目。为此复旦大学出版社特意推出该书的精装典藏版,以供更多热爱文学和喜爱作者的读者阅读使用。本期推文即摘自该书《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一节。
《简明中国文学史》(精装典藏版) 骆玉明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出版

汤显祖(1550—1616)是晚明最重要的戏曲家,他的《牡丹亭》是晚明文学最富于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汤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南京礼部主事。后因上疏论事,抨击时政,指斥宰辅,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至万历二十一年后,汤显祖在浙江遂昌做了五年知县,终于辞职还乡。晚年的精力主要用于戏曲创作。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在文学史上,与元杂剧《西厢记》同是最著名的爱情剧。故事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写南宋时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与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幽会,尽男女之欢。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杜宝迁官异地,葬女于官衙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时路过此地,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他观画思人,终于和杜丽娘的阴魂相会。后柳梦梅挖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继而柳梦梅考中状元,杜宝拒不承认两人的婚事,最终由皇帝出面解决,全家大团圆。 严格说来,《牡丹亭》的有些缺陷是很明显的: 全剧五十五出,结构显得松散冗长,特别是后半部分李全兵乱、杜宝平叛的内容,与爱情主线游离。最后柳梦梅中状元、皇帝下旨完婚的结尾,构想亦属平庸。但此剧在当时引起的反响非同小可。它问世不久,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不但为众多才士所称赏,而且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 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此剧时悲恸难禁,猝死在舞台上。这些故事说明《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的杰出剧作,比起过去的爱情剧,有重要的新内涵,因而它的缺陷不足以掩盖它的光彩。 《牡丹亭》与《西厢记》相比,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 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不是由某个实在的对象引起的; 她首先是渴望异性、渴望爱情,在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的引导下才进入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而后恣一时之欢,孕育了生死不忘之情。这一情节以最明确的方式宣示: 爱情以及性爱,首先是年轻女子自身的需要; 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并不必定是被动者; 如果爱情不存在,它可以被生命的内在渴望创造出来。——在那一时代,这是惊人的表达,它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在全剧最动人的《惊梦》、《寻梦》两出中,以一系列精美的曲辞,唱出杜丽娘被禁制的生命渴望,如《惊梦》中的《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是写美丽的生命犹如美丽的春光一般荒废,使人不能甘心。而梦乡中恣情的幽会、生命在欲望的满足中欢舞的场景,也被描绘得极其动人,醒来时丽娘依然体味着它的“美满幽香不可言”。当好梦不再、郁闷愈深,使她深觉人生不足留恋时,她也希望死后能葬于梅树(象征柳梦梅)之旁,使幽魂得以常温梦境: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与《西厢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作者具有更明确的反抗封建社会意识的出发点。从表面上看,剧中似乎并不存在与杜丽娘、柳梦梅相对立的反面人物,杜丽娘的梦中之爱乃至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都是在不为他人所知的状态下完成的。然而,作品又确确实实使人感受到她始终在一张看不见的罗网中苦苦挣扎。 作为官宦人家独生女儿的杜丽娘,生活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朱门深宅之中。她的父母一个是清廉正直的官员,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作为封建社会中常规道路上的成功者,他们以自己的“爱”给予女儿以最大的压迫,竭力把她塑造成一个绝对符合于礼教规范的淑女,甚至连她在绣房中因无聊而昼眠,她去了一趟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父母也会不满或惊惶,唯恐她惹动情思。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是她除家人以外唯一可以接触的男性。他“自幼习儒”,考白了头发还只是一个秀才,除了几句经书,他就不知道人生是什么。作为封建社会常规道路上的失败者,他也专心以习得的酸腐来腌制丽娘鲜艳的生命。作者对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对的是完整而强大的社会势力和正统意识。她所作的只是徒然的抗争,她的现实的结局只能是含恨而死。
以杜丽娘的死作为全剧的悲剧结局,未始没有深刻的批判性。但这不能使汤显祖满足。纵使强烈的反抗在现实中缺乏可能性,作为文学家,他依然可以托之于幻想,托之于浪漫的虚构,使生命的自由意志与陈腐的社会规制间的冲突达到尖锐的程度,从而赋予剧作以力度。杜丽娘“慕色而亡”,死犹不甘,幽魂飘荡,终得复生,与所爱之人结成婚姻,这种荒诞离奇情节具有极真实的意义,它喻示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意志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彻底抹杀,它终究要得到一种实现。在这里,文学有力地表现了它作为人们创造自身生活的方式的本质功能。它在当时社会中引起轰动,尤其在一些青年妇女中引起激烈的反响,正是基于此。 而当故事回到俗世,作者又不得不借用皇帝下旨完婚的俗套,这也许可以理解为粗率的败笔; 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令人颓丧地理会到梦想在现实中归根结底的无奈。另外,一个小小的本来是可有可无的细节,也有令人深深感慨之处: 当丽娘复生与柳梦梅成婚之时,作者让她特意声明: “奴家依然还是女身。”梦的狂欢未曾破坏处女的“圣洁”。 《牡丹亭》是一部美丽的诗剧。作者以优美的文辞,写出众多浪漫的幻想场景,大量的内心独白,构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像《惊梦》《寻梦》两出,把春日园林的明媚风光、杜丽娘的伤春情怀和内心深处的隐秘融为一体,语言艳丽而精雅,非常动人。前面所录《皂罗袍》便是一支名曲。《写真》一出写丽娘因梦成病,渐渐憔悴,恐自己的美貌终将毁灭,因思“自行描画,流在人间”,其中的两段曲辞是: 轻绡,把镜儿擘掠。笔花尖淡扫轻描。影儿呵,和你细评度: 你腮斗儿恁喜谑,则待注樱桃,染柳条,渲云鬟烟霭飘萧; 眉梢青未了,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雁过声》) 宜笑,淡东风立细腰,又似被春愁著。谢半点江山, 三分门户,一种人才,小小行乐,拈青梅闲厮调。倚湖山梦晓,对垂杨风袅。忒苗条,斜添他几叶翠芭蕉。(《倾怀序》)
这种充满伤感的顾影自怜,表达了对生命深深的爱恋。
主要通过抒情性的曲辞,杜丽娘的形象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层面。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上,她从不失名门闺秀的身份,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当独处深思时,她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 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情感炽热而毫无羞怯。这种多层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内涵的认识和更大程度的肯定。而正是因此,他才成功地塑造出杜丽娘这样一个过去的爱情剧中没有过的女性形象。
总体上说,明传奇的语言比之元杂剧较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在辞采方面追求过重。《牡丹亭》同样有卖弄才情的倾向。但才华和激情,使这部名剧并不因华丽而减损生气,这是非常难得的。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