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听,心灵花开的声音——“心理导向”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听,心灵花开的声音——“心理导向”
胡晓
2003-08-01 10:13:33  来源:  
 
 背景
 这一组数字人们已经不再陌生: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有谁知道,在这些冰冷的数字后,有着多少孤独颓废的影子,有着多少辗转反侧的夜晚,有着多少令人心酸的故事?
 从各项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的出台,人们越来越嗅到了它急迫而又持重的气息。其实实践的脚步早已走到了前面,只是在过去,它仍然是深闺中的小家碧玉,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如此关注。教育在一如既往地前行着,突然间的几次事件打破了它以往的平静,激烈的讨论声中,中小学生乃至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终于走到了聚焦灯下。
 “我现在懂得,其实平凡的我也不错,也有闪光的一面。于是,我的心释然了,每天的我都能满怀信心地站在众人面前,一点也不觉得卑微。面对挫折,我不再诅咒,而是欣然接受;面对痛苦,我不再懊丧,而是从容面对……”生活的砂砾,总是不断侵袭着那一颗颗敏感而又纤细的年轻心灵,疑惑、抑郁、忧伤的啮齿,将那些柔嫩的花朵,摧残、撕咬得生疼。一位学生真诚而又深情的文字,表达了他对“心理导向”无尽的感激……
 在大大小小的学校里,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课程表上多了一门叫“心理导向”的课,手中也多了一套活泼有趣、和以往大不一样的书。这就是悄悄进驻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心理导向”系列丛书。当前在许多学校,都是由班主任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重任,面对教师普遍缺乏心理教育素质的突出窘境,对一套理论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教材的呼唤,更显得迫切。很多学校经过比较,最终选定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导向”丛书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向导”。
 该丛书由北师大的林崇德教授担任名誉主编,沃建中博士担任主编,被教师们评价为“缓解了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是目前国内心理辅导教材中,比较系统且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心理导向”丛书特别突出它的理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它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附在书后,供老师们自学。通过对这些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老师们逐渐转变了观念。学生们欣喜地发现,老师再也不仅仅以“成绩论英雄”,而开始关注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老师们的词典里,已经不再仅仅有“分数”,还有了智力水平、情感变化、自信心、动机因素、人格塑造、耐挫折力、发展潜能等词汇。理论素养的提高,也让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特点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容易走入两个误区,或者成为“思想品德课”的翻版;或者成为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老一套”、“没劲儿”,学生们对这样的教育压根儿不感兴趣。如何提供一套既让他们感兴趣又富有成效的训练模式,成了“心理导向”教材的思考重心。在“导向”的引导下,学生们将接受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主要包括四大板块:自我意识的训练、学习思维的训练、人际交往的训练、价值观的训练。这四大板块从自我意识、自尊、自信心、学习策略、记忆、思维、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到价值观等,构成了良好心理素质训练的整体。更令学生们兴奋的是,在这种训练中,他们不需要聆听老师刻板的批评,而是在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体验中,自己“看清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潜能,认识环境及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用老师们的话说,“心理导向”教材提供的教育模式是一种诱导式的教育,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学生本有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也是主编沃建中博士一再强调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要从学生个体的体验和感知出发。
 “心理导向”中设置、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情景,翻开教材,就进入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游戏天地。例如:在《小学生心理导向》的“你会帮助别人吗”这一课中,教材设置了两个情景:“你的好朋友有一道题不会做,想借你的作业本抄一下,你该怎么办?”“小平的脚扭伤了,不能活动,谁来帮帮他?”由同学来扮演各种角色,老师并不给出任何指示,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然地表演,并产生情感体验,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反驳同学的意见。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恰当、适时地诱导,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领悟表达出来。这些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不可抗拒地展现自己”。一位老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心理导向”教材与一般心理教育理论或者思想品德教材的区别:“导向”不是先入为主地向学生灌溉,而是让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像泉水一样自然地往外流淌,解决自身心灵的饥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也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以每个年龄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成为“心理导向”丛书的基本理念之一。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欣喜地发现,“导向”就像一个神奇的心理探测器,总是能满足他最深切的好奇,抚平他心中最隐秘角落里的抑郁和迷茫。例如,初二的学生,告别了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身体的变化使他们骚动不安,异性带给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理导向”教材中的“心中的秘密向谁说”、“唤醒你心中酣睡的巨人”等篇章,让那些青春的花朵在生命之树上快乐地绽放。高年级的孩子,很容易患上学习焦虑症,在“导向”中,他们能学会把握学习规律,掌握方法。《幼儿心理导向》则将平日的生活场景搬进了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健康雏形,这也是保证他们今后能健康成长的快乐之源。
 在“心理导向”教材的引导下,学生们进行着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神奇旅行。首站是“明镜台”,同学们在此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和心理水平;神奇的“智慧泉”水,让学生转变观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心理训练、加深体验;“回音壁”前,学生们要进行自我反省,同时确定自己的目标。最后的“启思录”,通过精选的文章、诗句、漫画等,启发他们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一位学生这样表达对“心理导向”的感激之情:“你知道什么是我想要的,并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你让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位置,站在那儿,我可以全方位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并超越自己。”
 当然,学生们还有一些小小的建议:教材的程序化过重的色彩能不能减轻?是不是能多设计一些户外活动课的内容?老师们也谈到,参考资料的形式能不能更丰富一些呢?在实践中,老师们想出了很多金点子,例如发动多方力量,让自拍录像、歌曲、网络图片等都成为课堂的生动“道具”,但是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出版社能不能为老师们减轻一点压力,出版一些与教材配套的图片,优秀课堂实录录像光盘和优秀课件?
 发稿时,我很高兴从沃博士那儿得到了一些新的消息:“心理导向”系列丛书已经直接进行了教材评审的工作;沃博士打算进一步修订“导向”,在课堂设计上更加详细,同时也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更开阔、更自由的空间;相关教辅用书的编写工作已经提上了日程……

 链接
 科学出版社的“心理导向”丛书是对中小学生乃至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用教材,按学期分册,包括“幼儿心理导向”(6册),“小学生心理导向”(12册),“中学生心理导向”(12册)。每册均有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两种。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31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