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蔡友
2003-08-06 10:44:57  来源: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荷兰] 赫曼.赫茨伯格著  仲德崑译 天津大学出版社

 读这本书,正值北京“非典”最严重的那一周。我读得兴奋不已,逐句逐段细品,记下大量笔记。

 这是建筑学领域不可替代的一个品种。此前,我曾经推荐过几种:赵广超的《不只中国木建筑》,汉宝德的《给建筑看相》是上好的普及读物,真把个建筑说活了;李允鉌的《华夏意匠》,对中国的古典建筑的设计意念,进行深刻系统的阐释,对建筑师具有工具书的作用,对外行人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派屈克·纳特金斯的《建筑的故事》,是一部从设计角度切入的非常生动深刻的世界建筑史力作,插图多而精;格·波·波利索夫斯基的《未来的建筑》则更多从美学角度论述建筑设计,可圈可点;布鲁诺·塞维的《建筑空间论》,以历代建筑实例阐释“空间”,卓见时现,令人拍案叫绝……

 赫曼.赫茨伯格这一本,则在建筑设计理念上有革命性的突破。毫不夸张地说,是有史以来第—个民本主义的建筑学文献。赫茨伯格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整个建筑历史当中,建筑师涉及的主要是建造金字塔、庙宇、教堂和宫殿,很少或几乎不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住宅。历代的建筑师几乎总是为少数权贵服务。尽管公众住宅的设计在20世纪的进程中已经成为建筑学羽翼丰满的分支,“但是仍然存在着带大写A的建筑和不带大写A的建筑之间的看不见的和下意识的分界线。”建筑师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建筑物的正立面,只在极少情况下,才不得不考虑曰常生活的现实。赫茨伯格耿耿于怀,疾愤地批判道:“整部建筑历史是—个正立面的历史——建筑物似乎根本就没有背面!”因此,他特别注意从整个世界历代建筑中寻找为民众着想的案例,尽管此类实例凤毛麟角。

 他提到了印度阿美达巴得的皇家水库。不错,它是作为皇家度假休闲场所构想的,但它也是供干旱季节使用的水库。而且像在印度的其它地方—样,普通百姓也可以成群结队地到这里洗涤喝凉晒他们的衣服。巨大的阶梯状踏步保证不论水位高低,人们都很容易接近水面,而同时水平的划分为每—个人提供他们自己的“部分”,成为一个临时性的领地。如果世界上曾经有一个建筑环境能证明皇家的形式的慷慨姿态能为无数百姓的曰常用途提供空间,那必定就是印度的这些台阶。它明确显示出,皇家的或壮观的气派不—定必然地排除日常生活。

 西班牙有个科尔瓦多伊斯兰清真寺(786—1009年)。这座建筑中除了明显的实际结构的要求之外,没有表达特别朝向的轴线。清真寺中举行公众祈祷,也有人“布道”,但大多数人独自祈祷。他们在大厅中的惟—参考点是无数的柱子。柱群将空间连接起来,同时将空间确定下来,空间中没有明确的中心焦点——焦点可以在空间中任意飘移。然而,无论伊斯兰教的教规是如何严格,科尔瓦多这座清真寺的空间本身也不对参观者渤口任何东西:它欢迎儿门中的任何群组,不论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所以,
这一空间完全可以看成有顶盖的公共广场这—建筑原型,显示了建筑师如何能够运用空间帮助创造人和事之间的平等。

 赫茨伯格自己便是身体力行“以民为本”的出色建筑师。他设计的阿姆斯特丹“老年之家”颇令人感动。他充分考虑到孤寡老人渴望交往而行动不便的情况,便设计一种“半门”:安装上下两段分开的门,让上半部门打开时下半部仍可关着,构成了一种鲜明的欢迎姿态,老人扶门而立,可以与过路人作随意的交谈,而这种交谈还可以导致亲密接触。

 在他设计的弗雷登堡音乐中心,体现出对观众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在所有合适的地方都建造了砖石砌筑的宽的台度板,虽然不比经过装潢的方凳舒适,但毫无疑问能满足观众剧间休息时的急需。为满足休息时放杯、瓶的需要,他巧妙地将台度板、栏板、隔断等的顶面增加一些木制面板,妥善地得到解决。

 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思想,那就是把许多构件保留在未完成状态,以便为使用者提供机会,按照最适合他们需要、更符合他们口味的方式进行完善。他设计的“代岗公寓”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8种作为原型的“骨架住宅”,平面均为不确定的,以便让住户自己决定如何划分他们的生活空间。当家庭状况改变时,住宅可以根据相应的新要求加以变更,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加以扩大。实际的设计应被视为有待子填充的预设构架。赫茨伯格极为深刻地写道:“我们绝不可能知道每一个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绝不会有人能为他人创造完美无缺的居所。”他毫不留情地批判,“至今,住宅还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投资者、社会学者和建筑师等人所认为人们所需要的那样进行设计。它们只是少数人想像的大众意志。”

 赫茨伯格出生在荷兰。那里是产生了凡·高、伦勃朗等杰出的平民画家的一方水土。正是根深蒂固的平民传统,使得荷兰建筑具有鲜明的无等级体系的空间结构,并显示出对居住者实用方面的实实在在的注重。直到20世纪,全世界的建筑才开始关心住宅建设,荷兰立刻成为第一批把注意力从正式的外立面转移到居住建筑实质的国家之一,注重平面的组织、可进入性和与城市环境的结合。

 赫茨伯格始终不渝地高扬建筑民本主义的旗帜,不但为荷兰和许多国家设计了堪称典范的建筑作品,而且总结出系统的颇具操作性的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必须对所有人同样地慷慨宜人”,“每一次,我
们的目标都是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使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这种感人肺腑的真诚,像一条红线贯穿在这位值得尊敬爱戴的建筑大师的一生。

 赫茨伯格多年执教于荷兰的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素有“荷兰的清华大学”之誉)。本书目口根据讲授内容编写而成。书中大量列举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Duiker等经典建筑作品以及他本人的作品,“以案
说法”,插图多而精。

来源:全国新书目2003.8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