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讲述中国式物种猎人的故事|李元胜x《与万物同行》诞生记 重庆大学出版社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讲述中国式物种猎人的故事|李元胜x《与万物同行》诞生记 重庆大学出版社
李元胜
2019-07-04 16:53:18  来源: 重庆大学出版社 
 

    单膝跪地,一只手按在石头上,脸差一点贴在了地面。这样的场景,可能不太符合寻常描述中对“诗人”的印象,但这却是李元胜经常可见的姿势之一。在他专注的镜头前,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金佛山蝴蝶,它移动速度很快, 要静待其落在花上吸花蜜,或是飞累了在潮湿地面休息、汲水之时,屏住呼吸,迅速按下快门,才能捕捉到它惊艳的瞬间。

    李元胜的头衔有很多。著名诗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市级新闻人才、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获得者,都是他。而拍过成千上万昆虫、植物的李元胜,也是他。

    作为诗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李元胜更多的时候都是一位受访者。不过,他最近干了一件事却让自己的的身份来了一次调换:他成了提问的采访者,而三位国内知名的博物学家则成了接受他采访的人。这结出的硕果就是李元胜的新作《与万物同行——三位自然科学家的考察记》。

    而李元胜自己,

    是这样讲述《与万物同行》的诞生记的,

    ——他说,

    写书和采访是一件有趣的事↓↓

    缘起:一次被拒绝的采访


    2016年的一天,《十月》杂志特约编辑、著名散文家周晓枫向我约稿,写一个科技工作者题材的中篇纪实,采访对象是昆虫分类学家张巍巍。

    我当时很意外:“为啥找我,我没有写纪实的计划啊。”

    “这人不接受采访,听说你关系不错,帮下我们杂志的忙,试试?”

    这倒是,张巍巍基本不接受采访,更不要说写他的故事。

   

   

    我知道原因。记者采写时,会近乎本能地把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或问题按照自己的理解,更生动地“翻译”给读者,稍不注意,就会出错甚至闹笑话。而张巍巍的严谨是有强迫症的,有几次媒体的报道都让他很冒火。

    我给他打了个电话,介绍了一下背景,这是中国科协和中国作协联手推出的重要栏目,云云。

    “不行。”他坚决回绝。

    “是我采写哦。”

    “……也不行。”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不答应。

    “很久不见了,一起吃个饭?”

    “这个可以。”

    吃饭的时候,我给他介绍了一下我的工作方式,只须采访最多七次够了。我们在野外跑了一起十多年,互相太了解了,很多事情我都不需要他介绍。他终于答应了。

    于是,我开始了自然科学家故事的系列写作。

    2016年,完成《无与伦比的世界——昆虫学家张巍巍和他的发现》,非常轻松,相当于巍巍开小灶给我讲昆虫课,而且是在故事里讲,我觉得我的收获比他大。

    一枚有两层厚皮的橘子

    2017年,我在重庆南川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职,职务是副局长,工作相当于巡山的护林员,在无数多的线索中,我选择了南川区委宣传部给我推荐的植物学家刘正宇。

    从这时开始,《十月》杂志负责和我对接的编辑,换成了著名诗人谷禾。杂志社审查通过这个人物后,我开始采访。

    很多科学家都是很难沟通的,他们藏在心里的精彩故事和对世界的看法,就像橘子的鲜肉,外面有一层厚而苦涩的皮。刘正宇先生这枚不凡的橘子,相当于有两层厚厚的皮。

    第一天采访下来,我相当茫然,他的讲述极简、跳跃,让你无法深入一件事,更不要说找到有价值的细节了。晚上,我一个人在药研所空荡荡的院子里散步,推敲下一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在我漫长的采访生涯中,还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难题。

    我有点不甘心。我的准备工作,已经很充分了。研究了他的全部事迹,把可能出故事的都标记并整理成了一个清单。为了能听懂他的专业讲述,我重新通读了家里的《植物学》(吴国芳主编),并详细查阅了和他有关的重要植物的情况。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这个严谨的植物学家,受访时却非常意识流,他只对学术问题感兴趣,对自己的故事总是一带而过,这样,他可以在五分钟里在几个大事件中来回穿梭,而线索是同一个植物。

    第二天开始,我放弃了采访本,因为来回翻阅的速度,跟不上他思绪的跳动。我准备了一叠卡片,重新开始问第一天问过的问题,然后找到细节让他放慢速度,在这个故事里多待一会。如此他仍然要跳到下一个故事里去,我也绝不打岔,抽出相应的卡片来,找机会又问新的细节就行了。

    我们终于可以很愉快地聊天了。毫无疑问,正宇先生用他的方法,给我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植物课。

    为了获得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现场细节,比如崖柏在重庆城口重新发现——这一消失百年的物种重现世间,轰动了国内植物界。我干脆重走了他走过的部分线路,在赤脚渡过冷水河时,我感受到了他们被河水冲走时的惊险,那条河,在酷暑中仍旧冰冷刺骨,让人无法站稳,真是很奇特。

    盯上生物界的超级网红

    相比之下,采写邢立达,意外的有趣和容易。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实在是有太多的传奇故事了。能找到这个生物界的超级网红,还是靠张巍巍的介绍。

    讲一个网上前一阵疯转的事情: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官微介绍,2016年该校在当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中国大陆高校排名中一跃升至第12位,超过众多985高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排名变化,其实原因就是邢立达毕业并留校,他在SCI上发表的近百篇论文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成果。

   

    所以,采写这样的奇人,我面临的主要是如何剪裁如何权衡事件价值的问题。因为他的材料太多太多了,我研读了一周的材料后,终于知道了自己要什么,我删除了很多材料,把线索集中在他的几次野外大发现上,这样才有可能好好讲故事。

    然后,我们之间的网上交流,文档往返,就像两台疯狂的打字机在聊天一样,围绕我选中的线索,我们谈到的内容,足以完成一个单行本。但是,我只选取了最有意思的两万字。

    三年功成,破茧而出

    然后,我得公布采访这三个人的另一个原因了,其实,在采写完张巍巍之后,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样的故事,非常励志,激动人心,又自带很多博物知识,不只是适合给热爱自然的成人,也非常适合给孩子们看。但是,仅有一篇是不够的。

    于是,在采写了昆虫猎人后,我又采写了植物猎人、中国恐龙化石猎人。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更能多侧面地展示不同领域的自然考察经历。而我,有着18年田野考察历史的博物爱好者,来写这样的故事,是不是也比其他人合适多了?

   

    三篇完成,又花了大半年时间的时候,请根据图书需要,请他们或助手整理图片和图片说明,终于,一部关于中国式物种猎人的书具备了出版条件。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书后故事 讲述中国式物种猎人的故事——重庆大学出版社《与万物同行》诞生记 (2019.07.01 16:43:31)
  • 《经典超译本 物种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3.01 10:31:18)
  • 重庆大学出版社《好奇心书系》 数百种物种精美生态照 亲近大自然的最好帮手 (2009.12.16 8:17:59)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