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历史与社会》的教育使命是什么?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历史与社会》的教育使命是什么?
夏学銮
2003-08-08 10:25:31  来源: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理解、把握《历史与社会》教材,教好这门课,是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多属于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历史使命、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不够了解所致,亟需提高认识,补补这方面的课。《历史与社会》不是一门历史课而是一门社会课。它的教育使命不是三个(即培养历史人才、地理人才和社会人才),而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所以,既不能按照历史学科的思路,也不能按照地理学科思路,而必须按照社会学科的思路来组织其内容体系。其知识结构是以社会知识为主干、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为侧翼的综合社会通识。从整体结构上看,《历史与社会》涵盖着三维一体的整合教育观、三观统一的目标价值观、三识融合的综合知识观和三能并进的核心能力观。

 三维一体的整合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驱动力,也是《历史与社会》课所追求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就是完整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而不是部分人教育(partial person education)。完人在这里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是指德、智、体、美、劳、能全面发展的人。而要培养德、智、体、美、劳、能全面发展的完人,就必须要坚持价值(灌输)—知识(传授)—技能(发展)三维一体的整合教育观,因为它是《历史与社会》课完成其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价值灌输是《历史与社会》课的灵魂,它贯穿于《历史与社会》课的各项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活动之中。价值教育是规范教育,它是强行规定的“应该”和“必须”,不存在“为什么”的问题。方法或活动可以灵活多样,素材可以正反相辅相成,但是价值教育的原则绝对不能动摇。

 知识传授是《历史与社会》课的基础,它是《历史与社会》课丰富内容围绕旋转延展、幅射发散的轴心。知识教育是科学教育,它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技能发展是《历史与社会》课的关键,它是《历史与社会》课与传统学科相比最具有特色、最富有吸引力之所在。技能教育是能力教育,如何从高分低能转变到高分高能,是技能教育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一定要把它和价值教育、知识教育放在完人教育的盘子里,统一考虑,精心组织。

 三观统一的目标价值观

 从价值维度上看,《历史与社会》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统一的目标价值观,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和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通过价值教育这个过程,塑造具有全球使命感、历史重任感和社会角色意识的优秀公民。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世界观教育的重点拟放在实践层面上,让学生通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规律,大自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恩泽与限制,保护生态环境在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在现时代拥有世界眼光与全球方略的至关重要性等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看法。它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人的本质与社会性和个人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基本问题。一方面,《历史与社会》课充满着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的故事,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的生动教材;另一方面,它对历史变迁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揭示,有助于学生在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行为模式,在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价值观是关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乐与苦、用与废和是与非的取向和选择。《历史与社会》通过对具体的人、事和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地位与角色,身份与认同,判断与选择,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

 应当指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三识融合的综合知识观

 从知识维度上看,《历史与社会》向学生传授三种有机融合的综合知识,这就是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它们整合为一种综合社会学知识,简言之,叫做社会通识。

 社会知识是关于社会如何从人中产生、发展及其结构、功能和人如何在社会中成长、社会化为合格公民的学问,它是《历史与社会》知识的主体。作为一门社会课,立足现实,追溯历史,厚今薄古,洋为中用是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说,现实社会而不是过往历史应该是其关注的重点。

 历史知识是关于过去社会的知识,是《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这门新学科中,由于其所要发挥的功能不一样了,所以其表现形态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历史是服务于社会这个主体的,所以它不可能再自成体系。它必须根据社会通识体系的要求,沉淀、结晶出其精华部分,参与《历史与社会》课的共建。

 地理知识是关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基础的知识。社会学常讲社会的四大基础,即人口基础、地理基础、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所以,地理知识也是《历史与社会》必不可少的知识。但是,一旦它进入这个新的学科体系,就要按照新的学科架构的要求,重新进行选材取舍,精益求精,发掘其对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密切相关的主体进入。

 三能并进的核心能力观

 从技能维度上看,《历史与社会》主要发展学生三种核心能力,即合作——竞争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合作——竞争能力是三种核心能力的核心,它是问题解决能力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表现之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社会的客观现实都迫切要求这种核心能力的发展。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仅仅懂得竞争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合作。在当前的情势下,合作不仅是一种“双赢”战略,而且还是一种竞争策略。我们要在合作中把握竞争,在竞争中把握合作,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所教给我们的合作—竞争法则。

 问题解决能力是三种核心能力的关键,它包括合作——竞争能力。一般而言,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对问题的预防、利用和管理能力。对问题的预防,必须有深刻的远见卓识;对问题的利用,必须有高超的转化艺术;对问题的管理,必须有娴熟的驾驭本领。因此,千万不要仅仅把问题解决能力只当成一种技能来学习,因为在它背后是博大而又深厚的知识与智慧在那里闪光。

 思维创新能力是三种核心能力的根本,它体现在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之中。在所有的创新中,思维创新是最根本的。没有思维创新,就不会有理论创新;没有思维和理论创新,就不会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走横向思维的道路,而不能走纵向思维的道路。因为纵向思维是逻辑思维,只有横向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主要代表纵向思维,地理主要代表横向思维,而社会则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者兼而有之。

 总之,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师,应该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有的放矢,急用先学,大胆实验,勇于创新,把这门既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的社会通识课教活、教好。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7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