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人口史研究期待超越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国人口史研究期待超越
葛剑雄
2003-08-12 09:20:31 来源:
《
中国人口史
》 葛剑雄/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后,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日前,《文汇读书周报》约请葛剑雄教授,就《中国人口史》编撰中的若干话题进行了采访。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人口史
我是在1983年8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论文的题目是《西汉人口地理》。当时担任答辩委员的老师认为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应该顺着时代做下去。我当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认为我西汉做了,应该可以做下去。但是开始撰写后,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西汉可能说是一个特例,一到东汉就感到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研究西汉也好,其他时期也好,主要依靠的数据是当时的户口资料。但是因为户口登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赋税和劳役,所以统治者关心的重点是那些能够承担赋税劳役的人,不可能包括全部人口,所以户口数字基本上不符合实际人口数字,有时与实际人口的差距非常大,那么你怎么能简单地根据这些数据复原出、重新构造出整个中国人口的变化?但总是希望能够做下去,关键是如何突破这个难题。承担这个课题后,到1988年完成了一本《中国人口发展史》。因为人口史涉及的问题太多,所以从1988年起我先选择从人口迁移的研究入手,与合作者一起在1997年完成了6卷本的《中国移民史》,此前还出版了一本《简明中国移民史》。完成了这些以后,又回过头来搞中国人口史。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人口史。
二、没有对人口状况的正确估价,就无法真正了解历史
我在做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时候,发现在中国人口史方面没有任何中文的专著,外文里也只有一些论文或其中某一阶段的专著。当时正好有人口普查,看到一些文章也讲到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变化,也引用一些人口数据,稍一查就发现这些数字很不可靠,根本没有经过基本的研究。所以从学术上讲,我觉得人口史研究有它的必要性。这些年来,国内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成果,已有几部中国人口史问世。当然,不能说我们做的这部就是最好,但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有益的成果都汲取了,对不正确的部分也尽量做了更正。从数量方面,从时间的跨度,覆盖的范围方面,也尽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超越。这也就是学术上的需要。
学术上的需要还包括一点,就是因为人口跟整个中国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中国以前是农业社会,人口数量就反映出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反映这个社会的力量,比如兵力,有多少劳动力。你能够养活1亿人口和养活几千万当然不同。在农业社会人口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如果对人口没有正确的估价,也就无法对历史作正确的把握。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我们过去说宋朝积弱,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宋朝人口比唐代还少。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对宋代户口数中“口”的误解。将这个“口”真当成人口了。但实际的研究证明,北宋人口已经达到1亿,这比以前以为不足5000万要增加很多。说明宋朝的农业已经很发达了。另外,过去非常强调金军入侵对北方的破坏,但是后来金朝统治地区的人口又超过了北宋时期,宋金人口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录,这说明金人对北方是有破坏,但以后还是恢复了。这些人口数字就对全面认识整个社会就很重要。又比如,明代的人口以前认为始终保持在6000万上下,中期起没有增长反而下降,其实这也是错误的。明代的人口一直在增加,最高的时候达到了2亿,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长,当然关系到对明朝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可见人口对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有很重要的关系。此外,还有人口的迁移、分布,人口的素质等各方面,都值得研究。所以,人口史应该讲是研究中国历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不了解人口发展的规律,就无法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
关于马寅初人口论的那段公案,我曾经说,即使当时允许大家自由讨论,马寅初的观点就一定会被大家接受吗?也未必。什么道理呢?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甚至到80年代,大多数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发展过程都不清楚,对历史事实都不了解。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前夕,1850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4.3亿,而1953年人口普查有6个省的人口数量还达不到当年的数量,其中包括相当发达的浙江省。要不是天灾人祸的话,中国人口早就超过10亿了。就是因为一次次的天灾人祸,推迟了人口高峰的来到,这就使人产生一种错觉,放松了警惕。实际上早在清朝就有人提到了人口太多的危机,但是从孙中山开始还是认为人口太少,强调要大量增加人口。为什么这样?对马寅初的批判有专制的一面,但就是平静地讨论,是不是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如果我们不了解人口发展的过程和事实,包括基本的数字,就必然会影响了我们认识中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规律。
世界各国中能像中国那样,把历史上一两千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人口历史基本上复原出来,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如果能把中国人口发展的过程、变化有关的内容弄清楚的话,对于认识中国人口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世界人口的研究也是一个贡献。
比如说,大家有很多误解,以为古人多是多子多福,现在则是计划生育。其实中国历来从来都没有什么大家庭,一般都是五口之家。平均下来,一对夫妻就是2个孩子或者略多些,多子多福其实只是一种梦想。根本没有实现过。这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解放初期上上下下,都那么迫切地希望增加人口。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做到过。像解放后前二十年里以年平均20-30‰那么迅猛的增长,历史上是少有的。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等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才能逐步地调节,使人口增长速度降下来。人口的控制,历史上是通过天灾人祸实现的,现在是通过计划生育。了解了历史真相,认识了历史规律,就比较容易制定正确的政策,增加自觉性。
四、我们为什么曾经不被承认
1985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去作访问学者。此前我就知道何炳棣教授《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一书出版于1959年,很重要,但当时在国内就找不到。在哈佛看到了,我发现,国内1980年代称为“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实际只是重复他已经作出的结论,还没达到他当年的水平,至少落后20年。
研究水平不是你自己关起门来说的,要与国际上作比较。像明清时的“丁”基本不等于实际人口,历代户口数大多只是赋税额度,而不是实际人口数字,这在西方汉学界已成定论,我们国内却还在浪费时间重复讨论。在哈佛大学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一位美国教授说中国人的论文根本不用看。这个人之所以如此狂妄,就是因为中国人在学术上不争气。在好多领域,我们的确没有什么成果,有的成果也得不到人家的承认。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次经历促使我下决心,一定要写一本像样的中国人口史。
五、在中国研究人口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我们所知,全世界的人口史研究,有条件进行数量分析的大多是西欧国家,但最早也不超过16世纪。这些国家主要是根据当时教区留下的数字,如婴儿出生后的受洗记录,墓地的死亡登记等。这些记录一般不会遗漏,客观上就成了人口出生和死亡的统计数。
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发现类似资料,但是户口登记则早在公元前就已开始,目前还有公元2年的全国和分政区的户口统计数。还有家谱族谱的记录,有的家族的人口数据可以复原到公元十二三世纪,明清以降的更详细。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尽管户口数字与人口统计有很大出入,但毕竟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如公元2年的西汉大致有6000万人口,这是大家都公认的。有些地方,像古埃及、罗马帝国等,也有些当时的人口数字,但它们只有几个年代,不是延续的、或者只包括一个不大的范围。而我们呢,大多数时代都能估计一个大致的数字。历代进行户口登记的范围很大,如西汉已经达到近400万平方公里。
六、引用数据之前必先了解数字背后的真相
何炳棣教授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方法,就是认为要了解历史上的户口数字,首先就是要了解这些数字是如何来的,要了解当时的制度。比如他对“丁”的内涵的认识。他提出,明清户口数中的“丁”已不是它的原意,即指成年的男子,研究后他发现“丁”其实已是一个物化的概念,根本与人无关,只是一种赋税单位或财政指标,一种额度,可以相当于多少斤粮食,所以,才有了所谓“半丁”,才可能出现15位小数点。
对此我们受益匪浅,这也成为我们处理户口数据的基本原则。拿到数据后,不是马上用,而是来看它们是怎么来的,特别注意从制度上考虑它的真实意义,从它产生的过程来分析它的准确性。我们的数字可能仍然不是最准确的,但是比较真实的,有来历的。这一点是以前其他学者做得不够的地方。这部人口史是一部原创性的著作,不是编编弄弄的。每个人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而且研究了很长的时间,对这一点,我们问心无愧。另外一个呢,大多数作者能量力而行,就是承认历史有它的局限性,承认人口史有它的特殊的局限性。我们没有哪个人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尽管我们有缺陷,有遗憾,但我们尽量接近真实。第三个,应该说,这本书受惠于历史学的进步和国际的交流,使我们有了更宽的视野。这部书不是就人口论人口,它在国际上受到重视,也是因为我们对吸收国外先进成果方面都是相当重视的。这就是一种良性的相互的促进。
七、一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确实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到底影响中国疆域的因素是什么?是人口吗,不是。我们以前总认为,人口多就搞扩张,其实不是这样。一个朝代搞扩张的时期往往都是人口少的时候。
再比如说社会的治乱,也不是人口多就乱。相反,中国历史上,凡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往往经济越发达,社会最繁荣,也是最稳定的。比如,长江三角洲的江南部分,从五代到现代,一直是人口全国最稠密,数量很多的地区,却从来没有什么动乱。
第三,人口多是不是就一定是国力强盛?对人口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明清时中国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不是因为政治清明,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又找到了新的食物——来自美洲的玉米、番薯、花生、土豆。南方的山地、坡地就都被利用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对这样的事情怎么来认识?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力量的发展,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也是从那时开始,森林被毁坏了。影响历史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有这样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概念,就能对历史有一种宏观的把握。
八、关于这部人口史在海外的影响
目前,这部人口史在国外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我想这其中主要是由于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对外交流增加了。以前何炳棣的书出版了20年,我们还看不到。现在我们则与国外有很多的交流,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法国,澳洲,新西兰等等,成果容易被国外所知道。
第二,在中国人口史方面以前成果不多,现在有了,大家自然会很关注。
第三,就是我们这部书相对来说比较注意学术规范,注意与国际接轨,所以,人家都愿意引用。我们每一个结论都不仅仅是结论,包括大的小的,都有过程等方面的详细论证。以前呢,据我所知,中国人口史的著作比较少有那么大篇幅的,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当然往往会只有一个结论,而现在则多了论证的过程。这样的话,国外的学者容易感兴趣。
当然,这不一定就说明这部人口史的质量高,那还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但有一点可以说,就是大家至少认为这些结论是认真的,有依据的。
九、人口史的研究期待新的超越
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全世界只要有100个人能真正从头读完这部人口史,我就满足了。这是第一个层次的需要。第二,要有一种能够满足非专业的专业人士读的人口史。这需要一个中等篇幅的书。第三,是普及性的书,这也非常重要。
我认为,一些重要的观点要反复讲,不要以为人家都知道了就不讲。例如,对于移民的概念,现在就慢慢地被接受了。比如,上海现代发展的两大原因就是移民和租界,移民是上海高素质人口的来源。现在,上海要发展也还是要靠两条。一个就是海纳百川,吸引全国、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到上海来;一个就是我们的制度要创新,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
应该说,我们的认识也有不够的地方。因为原始资料还太少,或者也是因为我们研究不够,没有掌握新的驾驭资料的方法。二是,人口史应该包括的范围很大,而我们还没有完全涵盖。主要还是停留在人口数量的研究。例如,一篇书评中指出我们对于人口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我自己觉得,对人口再生产的方式研究的其实也还不够,对婚姻、家庭、生育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数字方面,也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有人认为一定要精确,要量化,但我觉得,其实在缺乏精确数据的前提下,量化不是唯一的目标。片面追求数据有时离真理更远。描述有的时候也很有价值。人文科学的结论有时候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证明。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8.8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