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误测:智商歧视的科学史》,作者:斯蒂芬·杰伊·古尔德著 柳文文译,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
此书作者是美国的进化生物学家古尔德。1981年在美国出版后,被翻译成十种语言在全球发售。本书讲的是美国人怎样利用科学来进行种族歧视。今天的中国,表面上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其实,对生活在中国的黑人、东南亚人的歧视,或者是南方人跟北方人之间的互相歧视,随处可见。人们会给他歧视的人找出某种“低劣”的生物学特性,使这种歧视合理化。
在《人类的误测》中我们发现,美国人早在100年前,就使用了这种思路。这种思路叫生物决定论,认为有色人种更接近于类人猿,白人则是进化最完美的人种。书中收录了一幅当时的学术著作《人类的类型》的插图,画了一个阿尔及利亚黑人和一个大猩猩。为了让黑人看上去像大猩猩,画家就给这个黑人头上披了一张毯子,毯子下边被肩膀撑起来,整个的身体轮廓就跟大猩猩一样。但其实没有那个毯子,他并不像大猩猩。当时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暗示黑人和类人猿之间的相似度,甚至把黑人的嘴极度夸张,往前突出到失真的程度,显得比黑猩猩还要低等。
书中对一些白人学者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批判。有一个叫莫顿的学者,用看上去科学的调查,来显示黑人是低等的,但是在作者的分析下,莫顿的研究充满主观偏见。他测量了很多头盖骨,然后说印第安人脑容量很小,其实他测量的样本里有大量的印加人头骨。印加人个子矮,脑袋自然就小。印第安人里还有一个高大类群,叫易洛魁人,他们的脑袋就很大,但莫顿只收录了三个易洛魁人头骨,所以印第安人脑容量平均值就小了。测量白人时,莫顿就马上180度转弯,印度人也算白人,但他们个矮头骨小,莫顿就只收录了三个印度人的头骨,让白人脑容量的平均值大大增高。当时他的著作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却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今天的学界早已不认为这种颅骨测量学是靠谱的了,个体的脑容量跟智力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四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章。我一直以为当时的人只是歧视种族,没想到他们歧视的范围已经囊括了犯罪分子和女人,并且要设法找到生物学的证据。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重演律,是恩斯特·海克尔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个体发育的过程,都是在重演这个物种从祖先进化的过程。这个重演律在某种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当时的美国人把这个重演律歪曲使用了。他们认为人的儿童时期也接近人类的祖先时期,越长大等于就越进化,那么女人容易感动、崇拜英雄,这些特点都是男性在少年时期拥有的特性,这就证明女人等于男人的幼年,所以女人比男人要低等。
当时还有一个学科叫犯罪人类学,说罪犯就是人类当中的返祖者,他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展现出了祖先野蛮的一面。这种人天生就是罪犯。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今天的智商测试的诞生过程。这个测试的发明者叫彼奈,他做这个测试的初衷是有一个学校请他测测哪些孩子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他改为编了一大堆的题让孩子们去做。也就是智商测量法。但是他多次说这个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正常人的智力,只能区分正常人和智力障碍者。我觉得他的话可以这么理解:做IQ测试就跟高考一样,有人500分有人400分,但你不能说分低的人智商就低,因为能读到高中的人,智商都差不多。
后来的美国人完全曲解了它的用法,用它来测试那些刚刚来美国的新移民。想防止智商低的移民进入美国。结果引发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今天,这种歧视并没有结束,不论中外。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人类之间,并没有多大智力的差异,我们都是同一个物种。相信大家看完这本书之后,会感觉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有些好笑,再看社会上的一些奇谈怪论的时候也能泰然处之,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我们今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