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入关注的动物
我们知道,如果去辩解各智力皆平等,这也是循环论证。所以我们走向另一条路:我们只谈我们所见的;我们指出事实,不求给出它的原因。第一件事实是:“我见到,人做的某些事是别的动物不会做的。对这件事实,我随自己的喜好,叫它心智、智力;我不作任何解释,我只命名我所见的事物。”我同样能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我用这个说法记录一件事实,即人掌握着一种表达语言,用它形成各种字词、形象、比较,从而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类。第二点,当我在两个人之间作比较,“我就见到,在生命起初的时刻,他们绝对有同样的智力,就是说他们为了同样的目的,出于同样的动机,做着完全同样的事。我就说,这两个人有平等的智力,而平等的智力这个词,是概括性的表达,它汇集了我观察两个低龄孩子时所发现的所有事实”。
后来,我见到不同的事实。我观察到这两个智力不再做同样的事,不再得到同样的成果。如果我愿意,我可以说,他们一个比另一个的智力更发达,而我知道,我这样说也只是陈述一个新的事实。在此,我可以自由地作个假设。我不会说,他们有一个比另一个机能更低。我只去假设这项机能没有受到同等的操练。
我没有任何确定的证据,但也没有任何反证。我只用知道,这种练习的不足是可能的,并且很多经验可以为此作证。因此我稍微改动那句循环论证:我不会说他不够聪明所以成绩不好。我要说他完成了不太好的劳动,因为他没有去好好做,没有去好好观察从而没有很好地发现。我要说他在他的劳动中投入了更少的关注。
到此,我可能没有太多进展,但已经足够从循环中跳出。关注,无关于头骨的凸起,也并非奥秘的品性。它是一件事实,在原则上是非物质的,在效果上是物质的:我们有千百种方式来检验它的存在、缺失和各等的集中度。它就是普遍教育法一切练习的方向。而且对人的关注互不平等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经验而合理地找到某些可能原因。我们知道,幼年的孩子们是用十分类似的智力,去探索世界并学习语言。他们受到本能和需求的同等推动。他们几乎都要满足同样的需求,同样想要完全进入人类社会,进入这属于会讲话的存在的社会。
为此,智力是不能放松的。“这个孩子,周围都是对自己讲话的对象,他们在同时讲着不同的语言;他必须对它们分别并且整体地学习;它们没有任何联系,并且经常互相抵触。他完全猜不透由自然在同时为他的眼睛、他的触觉、他的所有感官所呈现的那些成语。他必须经常复述,才能记住许多完全任意的字符。……要做到所有这些,他得投入多少关注!”
在他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后,需求不再那么紧迫,关注不再常备不懈,孩子就习惯于借助他人的见解来学习。随着环境变得多样,他从中发展出对应的知性能力。这些情况,对于民众也是一样。我们不用探讨他们“更少”的智力是源于天性还是社会:他们的智力发展,是根据生存需要和生存环境的要求。在需要终止时,智力就停下了,除非某个更强的意志告诉它:继续前进吧;去看你已经做的,你能够做到的,只要你运用之前那同样的智力,对每一件事投入同样的关注,不要偏离你自己的道路。
我们总结这些观察,就可以说:人是操纵智力的意志。众多意志的急切是不等的,这有可能说明人的关注因此相异,从而有可能说明各个智力在表现上不平等。
人是操纵智力的意志。这个公式,来自长久的历史传统。圣朗贝尔在总结18世纪那些强大的心智时说:人是操纵智力的有生组织。这个公式透露出唯物思想,而在波旁复辟的时代,反革命信徒、博纳尔德子爵将此完全倒转。他宣称:人是操纵各器官的智力。这个逆转,造成了极为隐蔽的智力复辟。
子爵之所以不满前一位哲学家的公式,并非因为人类的智力在其中太过次要。他本人并没有多么重视智力。相反,他不满的是共和模式让君王服务于共同性的组织。他想复辟传统的层级秩序:君王为主使,臣民为从属。他所推崇的智力,当然不是用于让孩子和工人去熟悉字符的世界;这种智力是神赋的智力,它早已限定在神为人指定的典则里,限定在一种语言里,而这种语言的来源,不是天性也不是人类技艺,是纯粹的神赋天资。人类的意志,注定要服从这限定在典则和语言里以及各种社会机构中的已经展现的智力。
这种论调招致某种矛盾。博纳尔德强调社会的客观性、语言的客观性,否定启蒙运动的“个体主义”哲学,为此,他却只能借用同一种哲学里最“唯物”的说法。为了彻底否定先于语言的思想,为了夺走智力探究自身特有真理的一切权利,他只能跟某些人一样,把各种心智活动归为基于物质感受和语言符号的纯机械过程;他甚至讽刺地写道,希腊阿索斯山上有些修士,靠冥想自己肚脐的运动,就能得到神的启示。
于是,18世纪所寻求的、观念学研究所延续的、各种语言符号与各种对理解力的观念的共有本性,被博纳尔德改头换面,用于推崇固有机构,将智力纳入神权政体论和社会政体论的背景。他写道:“人都是先思考他的所讲,再讲出他的思想。”这种语言唯物论,却遮掩不了它背后的虔信思想:“社会,是社会秩序的各项基本真理的神圣积淀的忠实而永久的守护者,一般看来,它将这种认识给予它所有的孩子,迎接他们走进这个大家庭。”
面对这些顽固的想法,有一支笔在这一页上愤然批注道:“这整段的错误百出的空话,正可对比先知所答的那句苏格拉底因无知才最聪明。”写下这句话的不是雅科托,而是博纳尔德先生的议员同僚、授勋骑士的曼恩•德•比朗,而后者在下文的两句话,彻底颠覆了博纳尔德的架构:坚持语言符号在先,这并不改变智力活动的优先,而每个人类儿童都是通过这种智力活动获知意义:“人学习说话,仅是通过把想法联系到哺育者教给他的词。”这里的巧合,难免让人惊讶。
我们一开始看不出是什么联系着德•比朗与雅科托,一个路易十六禁卫军前任中尉与一个共和元年革命军前任上尉,一个当政要员与一个核心院校的教授,一个君主制的议会议员与一个流亡的革命派。我们最多会想到,他们在法国大革命初期都已有20岁,都在25岁时离开了巴黎的喧嚣,都在远方长久地思索,在这个动荡不止的时局中,那关于苏格拉底的古训可以发挥或重拾怎样的意义和功效。雅科托看待它的方式像是伦理作家,而德•比朗的方式则像形而上学者。不过,他们都肯定思想优先于语言符号,这是出于一个共同视角:他们的思想形成在同一个分析性的、观念学的传统语境中。而在他们这时,他们不再借助各种语言符号与各种对理解力的观念之间的透明对应,来求得自我认识与理性之力。
人们的意愿变得任意,或支持革命,或拥护王权,这完全遮蔽了昨天的理性所憧憬的各种良性语言的理想境地。而思想的确定性,也在共和派或神权政体派等不同的言论倾向下,无以坚持语言的各种透明性。思想转而探索自身的特有活动,探索心智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先于并主导任何字符组合。
意志,是这个革命与保皇时代的神,而它通过每个人对自身的努力、通过心智对行动的自主决定,找回了合理性。智力是关注和探究,其次才是各种观念的组合。意志是形成自我运动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特有的运动去行动的力量,其次才是作出选择的机关。
注:本文摘自《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第三章 投入关注的动物》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雅克·朗西埃 著 赵子龙 译
作者简介:
雅克•朗西埃(1940— ),出生于阿尔及尔的法国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早年与老师阿尔都塞合著《阅读〈资本论〉》,后来走上独立的思想道路,成为当今法国激进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撰写了多本著作探讨美学与政治的关系,包括《电影的寓言》《被解放的观众》《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系列场景》《失去的线索——关于现代虚构作品的随笔》等。 
译者简介:
赵子龙,法国索邦大学博士研究生,译著有朗西埃《美感论》等。
目录:
中文版序1
第一章 一场知性历险1
讲解中的秩序7
偶然与意志11
使人解放的教师16
力量的循环19
第二章 无知者的课堂25
书中的海岛29
卡吕普索和锁匠35
教师与苏格拉底40
无知者的力量42
关系每个人的事45
盲人与狗52
一切都在一切之中55
第三章 平等者的理性59
大脑与树叶62
投入关注的动物66
操纵智力的意志72
真诚的原则76
理性和语言80
我也是画家!87
诗人们的教诲90
平等者的共同体95
第四章 歧视中的社会99
重力的法则102
不平等的激情107
辩术的痴妄110
自认高等的低等者114
哲人王与人民主权118
如何理性地反理性121
阿文提诺山上的讲话127
第五章 解放者的猴戏131
解放的方法与社会的方法134
人的解放与人民教育138
进步论者们142
羊群与人群147
进步者的循环151
倾洒在人民头顶157
旧教师的胜利162
教学化的社会166
全一学的故事170
解放的墓志铭175
关键词索引177
译后记182
往期精彩:
中文版序:19世纪初法国离奇教育家的故事对当下有何启示?
第一章(之一):无知的教师|阴差阳错的人生,歪打正着的教学:一场知性历险
第一章(之二):无知的教师|偶然与意志,力量的循环:使人解放的教师
第三章(之一):无知的教师|平等者的理性:大脑与树叶
《无知的教师》来了,收货!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购买方式一: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微店一键下单,包邮到家!
购买方式二:
天猫搜索“西北大学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西北大学出版社 
(有知识、有温度,欢迎关注)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