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译者序 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与想象(节选)《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译者序 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与想象(节选)《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04-16 10:02:38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与想象(节选)

董晨宇    唐悦哲


    
    我们先来讲两个故事。

    1949年10月,33岁的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售卖旧书的广告,这家来自伦敦的书店宣称自己收藏了不少旧书珍本。贫穷的汉芙犹豫再三,还是给书店老板寄去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先生……我只不过是位对书籍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在我住的地方,总买不到我想读的书。随信附上一份清单,上面列出我目前最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作品。如果您那里有这些书,而每本又不高于五美元的话,可否将此函视为订购单,并将书寄给我呢?”

    汉芙在落笔时绝不会想到,这封信会成为她与书店老板弗兰克·德尔长达20年友谊的开端。在最初几封信中,汉芙还尊称对方为先生,但从第五封信开始,她就直呼其名,如同与一位相知已久的老友谈天,购书甚至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更有好事者发现,德尔曾悄悄将信头“汉芙小姐”改称为“亲爱的海莲”,信件落款的时间是1952年2月14日情人节。

    然而,汉芙与德尔的通信并没有换来哪怕一次的见面。直到德尔去世的消息传来,在汉芙心中,这个男人仍旧是一封封短信中的只言片语。之后的日子里,德尔的后人无心经营这家赚不到钱的书店,汉芙也久久不愿踏上英国的土地怀念旧人,她干脆将二人来往的信件编成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名叫《查令十字街84号》。
   

    我们把时间再向前追溯几百年,来到中国宋朝,讲第二个故事。

    宋代传奇小说《流红记》中写过这样一件事。书生于祐在宫门外散步,拾落叶一片,上有四句情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这首诗把宫女的生活写得太幽怨了,于祐读罢,便触动了怜香惜玉的心弦,别取红叶,回诗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他将红叶置于水上,看它漂入宫内。朋友听闻后,莫不笑他痴情。

    于祐数年赶考,都没能取得什么功名,于是便来到一位姓韩的人家做教书先生。韩家的老爷见于祐生性淳朴,又未娶妻,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婚后,一日妻子整理房间时,发现于祐所藏红叶,正是自己做宫女时所写,于是潸然泪下,随即取出自己当年捡到的红叶,冥冥之中,“方知红叶是良媒”。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信件,汉芙与德尔恐怕永远无法跨越遥远的大西洋,在等待与书写的交错间传递着理想的温情。如果不是红叶,书生与宫女又怎能跨越幽闭的宫门,在冥冥中埋下这段缘分的伏笔?当然,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恐怕不会有太多人愿意承受等待的煎熬或将缘分寄托给天意,选择通过信件或红叶与他人产生交集。不过,似乎我们在做的事情与汉芙等人的所为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我们不如打个有点冒险的比喻:这一封封往复的信件,不就是汉芙与德尔那个时代的电子邮件吗?这一片片红叶,不就是书生与宫女那个时代的QQ漂流瓶吗?

    这当然不止是在感性层面上开个脑洞而已。我希望表达的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温情的书信,《流红记》中寄托爱意的红叶,和我们在互联网中亲昵的交谈,也许并没有太多本质的区别,至少,它们都属于所谓的中介化交往(mediated communication)。这样一来,我们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当我们将微信与脸书(Facebook)视作数字传播的革命,称它们为“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时,对书信和红叶来讲,是否有些不公呢?难道是因为书信和红叶不够社交吗?

    2015年出现了一本专门研究社交媒体的英文学术期刊,名叫《社交媒体+社会》(Social Media+Society)。这本期刊的主编齐齐·帕帕奇拉斯(Zizi Papacharissi)算得上是互联网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不过,她却在创刊词中给“社交媒体”这四个字泼了盆冷水。她说自己第一次接到邀请时,看了这个期刊的名字,就有点犹豫。她非常讨厌“社交媒体”这个说法,既因为它体现出一种言过其实的暗示——社交媒体在社交性上是独一无二的,也因为它本身存在着同义反复——当我们说起“社交媒体”时,难道在暗示,还有其他一些媒体不是用来“社交”的吗(Papacharissi,2015)?如果从字面的意思来讲,无论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书信,还是《流红记》中的红叶,其实都是社交媒体。我们在读中学时,给偷偷喜欢的人传小纸条,现在想来,也是在使用社交媒体。只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多时候,我们似乎更愿意在深夜打开微信,对自己暗恋的人说一句:“在吗?”

    曾获奥斯卡、金球奖的电影《她》,就讲述了一个中年宅男和二次元女友在云端相爱的悲伤故事。
 
    如果社交媒体仅仅突出媒体的社交本质,那么,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还要走得更远一些。在谈论人类社交媒体的起源时,他直接指向了古罗马。斯丹迪奇是《经济学人》的记者,特别钟情于通过古今传播技术的对比,来理解当下的现实问题。他写了许多传播技术史方面的畅销书,其中一本叫作《从莎草纸到互联网》(Writing On the Wall)(Standage,2015)。这里的“Wall”其实是一个双关语,不仅指脸书上的留言板,同时也指古罗马庞贝古城的残垣断壁。在那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万多条涂鸦。涂鸦的内容可以说五花八门,有人在上面求爱,有人在上面发表政治观点,还有人在上面“出柜”。比如有一条涂鸦写道:“赛昆杜斯想念普里玛。”底下紧接着,普里玛就回复说,自己也向赛昆杜斯问好。想想看,这些墙上的涂鸦,与我们在脸书留言板上书写的对话,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庞贝古城的涂鸦

    按照斯丹迪奇的描述,在古罗马人的社交盛宴上,其实这些涂鸦还只是前菜,他们最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蜡板和莎草纸。蜡板就是涂上蜡的木板,形状和我们今天的平板电脑十分相似。蜡板比较沉,适合短途传递消息。如果是长途通信,古罗马人更喜欢使用莎草纸,这是一种用尼罗河边生长的草秆制作的纸张,价格相对贵了一些,但十分轻巧,便于携带。作者说,蜡板和莎草纸就是古罗马时期的社交媒体,而帮助贵族传递这些信件的奴隶们,就是古罗马时期的宽带,他们将贵族们发送的信息连成网络。

    在古罗马时期,著名的演说家马库斯·西塞罗就是个社交媒体迷。即便没什么事儿,他也要和朋友通个信,问候一下近况。朋友们接到西塞罗的蜡板,就直接在空白的地方回复他,这不就是现代社交媒体的回帖功能吗?如果通信的内容特别有价值,收信人还会让奴隶抄写下来,转给其他朋友阅读,激发进一步的讨论,这简直就是转推功能。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

    从技术发展的高度上,莎草纸与微信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微信潜在地消灭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人类愿景;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社交媒体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接近面对面的交流:信件可以还原语言,电话可以还原声音,视频通话可以还原样貌。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还原场景(Bolter & Grusin,2000)。不过,即便如此,技术的精进不会改变的是人类的社交本能。不管是古罗马时期的蜡板和莎草纸,还是我们如今使用的微信、微博,都是人类社交需求的实现途径。因此,在社交需求方面,不管是古罗马人,还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贵贱之分。

    《圣经》中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同样,社交媒体中的中介化交往,也并不是什么21世纪的新发明,甚至我们可以说,一切媒体其实都是广义上的社交媒体。区别书信与微信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如果我们想要理解社交媒体的意义,便需要从人类的社交本能与欲望出发,理解书信与微信之间若隐若现的延续性。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外贸社交媒体营销新思维:向无效社交说No》中国海关出版社 (2018.06.15 16:34:24)
  •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社交网络中的时空查询技术》 (2018.04.03 9:38:59)
  • 重庆大学出版社《羞涩与社交焦虑》 (2016.12.12 9:45:16)
  • 如何选择靠谱的微信外包机构?——《企业移动社交电商实战手册》西南财经大学社 (2016.05.04 9:13:15)
  • 重新定义的社交圈——《重新定义的世界》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6.03.22 8:42:12)
  • 人大社《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社交网络改变世界》获评“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 (2014.01.14 14:16:06)
  •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交礼仪》 (2013.12.09 9:53:08)
  • 《企业社交网营销经典案例及精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11.11 15:14:55)
  •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交礼仪(第3版)》 (2013.10.12 13:26:21)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南京市教研室赴人教社交流研讨 (2012.11.26 12:01:55)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