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教育科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教育科学出版社)
郑庆贤
2003-09-19 15:22:10 来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教育重建运动,这场运动以市场导向为核心,在教育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众多的研究者开始将目光由只关注教育转向了政府与市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大量涌现,这些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研究为政府决策、学校发展等问题提供了许多了有价值的建议,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教育改革的进程。英国学者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的《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教育科学出版社)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
该书抓住放权与择校这两种将公立学校推向市场的基本途径,对有关教育重建中学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当前出现的有关教育重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市场经济对教育改革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合宜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作者力图把教育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分析各种重建运动。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者,作者极为关注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公正问题。公正这一问题始终贯穿在作者对学校自治、家长择校的探讨及对教育政策变革给学校领导、教师、课程和学校管理方式带来的影响的分析之中。该书通过大量的研究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么公平,相反,它在许多方面是不公平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则在无形中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市场机制中的学校过多地关注于可测量的教育目标,(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社会群体利益及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必须“在消费者和公民权利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
放权与择校:全球教育改革之趋
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进行对公立学校重构与放权的尝试。这些改革的关键是逐步分解集权化的教育管理机构,由一种分权体制取而代之,政府赋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家长可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自由选择学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国的教育重建运动中,政府逐步向学校放权,允许学校在一定范围可以自主招生、设置课程等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放权就一直是澳大利亚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特点,80年代中期以来,各州又掀起了分析改革的新一轮高潮。澳大利亚私立学校招生的数量占据全国的1/3,其中70%的是天主教学校,它们当中有许多学校还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声誉;在美国,有500多万儿童(相当于学生总数的11%)在私立学校就读。克林顿执政期间,将自主选择国家标准和绩效责任制度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超越放权与择校:教育改革的展望
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向学校放权和允许家长自由择校也远没有达到改革者的初衷。该书作者在分析了多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报告后指出,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一方面可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自主性,扩大消费者的选择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学校办学绩效的责任意识和效率,培植一种崇尚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并可大大减轻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负担;另一方面,它却又带来了诸多弊端,加重了社会不公平现象,扩大了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并且极有可能把那些因社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和择校的新机制之外。
教育市场以一种更为透明的方式生产着赢家与输家,任何一种只生产赢家的教育政策是难以想像,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本书的研究结论对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如何把握住政府向学校放权的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资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使在教育市场化导向过程中被剥夺权利的人们的地位得到改善。如该书的译者马忠虎在前言中所说:“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强者更强的社会,而应是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的社会”。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市场化或准确地说是准市场化改革的时候,时刻不应忘记社会公正问题。政府在寻求教育投入渠道多样化的同时,不能忘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不能把教育责任完全转嫁到学校和消费者身上,政府应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和他们应有的受教育权利。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各类民办学校、私立学校因应市场之需迅速发展起来。当我们激烈地争论教育能否市场化、商品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却仍在谨慎地探讨教育“准市场”的问题;当我们将传统教育批得一无是处时,西方学者却在努力挖掘我们传统教育中的强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18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