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重磅新书|《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重磅新书|《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0-08-13 10:46:17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作者:杨朝霞 著
    ISBN:978-7-5620-9436-4
    定价:99.00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01
    作者简介

    杨朝霞 湖南湘潭人,环境法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法学系副主任。中国网“观点中国”专栏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访问学者。本、硕、博先后毕业于湘潭大学(环境工程和法学)、武汉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大学毕业后在吉首大学任教5年,2010年受北京林业大学派遣赴江西省林业行政系统挂职半年。

    主要从事环境权、环境公益诉讼、环境标准和野生动植物、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等方面的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研究。在《中国法学》《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权的证成、构造和救济研究》等课题近30项。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天津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中国网等媒体采访230多次。参与《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和《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等10多项环境立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02
    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学的历史机遇和时代使命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确立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时代任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不仅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且就“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专门部署。我国环境法的发展从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通过对环境法发展进程的考察研究,杨朝霞博士在本书中提出,从环境法的代际发展来看,我国的环境法经历了以环境保护观为指导的“第一代环境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第二代环境法”,现在正走向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的“第三代环境法”。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都是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而后我们追随的,只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充分吸收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和借鉴西方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基础上,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率先提出来的。按照朝霞的说法,我国极有可能引领全球“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正如我们有可能引领全球第四代工业革命一样。这是中国环境法学的历史机遇,无疑也是中国环境法学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

    为了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和理论转变为法律文本上的规范和制度,朝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探索。在本书的总论部分,朝霞首先探索性地分析和归纳了生态文明观中的诸多“事理”。譬如,他认为生态文明观是一个由生态文明历史观、生态文明伦理观、生态文明福祉观、生态文明产品观、生态文明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观、生态文明法治观和生态文明全球观等构成的理论体系。再如,他认为生态文明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精髓是绿色发展;基本立场是以人为本和环境正义;首要目标是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终极目标是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之“三生共赢”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是空间的有序化、发展的生态化、生态的资本化、环保的经济化和治理的社会化,主要法宝是法治,等等。这些论述较为清晰地阐释了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也可以大致看出其区别乃至超越于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之所在。

    接下来,朝霞重点探讨了对生态文明观进行法律表达的基本原理。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和精髓所在,用了近9万字的篇幅,可谓亮点纷呈。譬如,朝霞认为,从生态文明法理创新到生态文明法律表达,通常应当遵循“事实—事理—法理—法律”的逻辑路径。特别是,本书提出要将生态文明观的科学事理和政治话语,转换或提炼为环境法理和法学话语,以实现从“事理”到“法理”的“惊心动魄的跳跃”。对这一观点我持欣赏态度。当前,环境法学研究薄弱之处,正是不够重视甚至忽略“从事实到事理”“从事理到法理”这两大关键环节,习惯于从“经验事实”直接到“法律规范”的“跨级跳”,以致某些人笑称环境法为“最不讲道理”的法,戏称环境法学为“最没有法味”之学。

    实际上,“从事实到事理”,主要是一个科学原理的归纳和习得问题,应谨防出现书中所谓的“科盲”。“从事理到法理”,主要是一个法理的转换和提炼问题,应谨防出现书中所谓的“法盲”。再如,朝霞首次提出,民法、宪法、行政法、刑法和诉讼法属于“单一性基础法”,环境法和经济法等属于“组合性领域法”的观点。更有意义的是,他比照基色和混合色都是独立色的原理,论证环境法也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颇具说服力。此外,他提出环境法理创新具有“具化”“改良”“革命”“整合”四大模式,法律的生态化(特别是民法的生态化)具有“留空间”“开岔口”“设界限”(明方向) “定基石”“立框架”“建房子”等六大层次,也颇有新意。

    在本书的分论部分,朝霞重点分析了环境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政府环境问责、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立法70年等前沿问题,其中有不少精彩论述。譬如,在环境权议题上,他从主体资格、利益追求、正当性、行为自由、义务承担者、可诉性等权利生成的基本要件出发,论证了环境权创设的正当性和可能性;根据权利客体的不同,论述了环境权与资源权、排污权、自然保护地役权的区别和联系;在权利的地位上,他认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性权利为环境权,正如原始文明时代的标志性权利为成员权,农业文明时代的标志性权利为地权,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性权利为知识产权(尤其是其中的专利权)一样。再如,在环境公益诉讼议题上,他阐释了环境权诉讼、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的区别和联系,并认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在本质上属于责令赔偿生态环境损害之行政命令的司法执行诉讼,读来耳目一新。

    总体而言,本书叙事宏大且新意迭出。朝霞试图以“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生态文明体系逻辑” 为立足点,按照“事实—事理—法理—法律”的逻辑,通过对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环境、资源、生态等基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法律体系以及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环境法制度创新的主要模式,环境专门法的体系化和传统部门法的生态化等理论问题的探究,阐释对生态文明观进行法律表达的基本原理。此外,本书还对环境权和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可贵的专门探讨。

    鉴于“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是一个跨越政策与法律、科学与法理、理论和实践、事实和规范的极富挑战性的宏大议题,我对朝霞的研究探索充满期冀。当然,由于本书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众多,加之作者对某些问题还未来得及展开充分论证,其中个别观点能否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从全球范围看,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环境法主要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环境法主要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具有明显的“后发性”“借鉴性”和“政府主导性”,还没有形成广为接受的环境法学研究范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话语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讲,朝霞尝试构建“生态文明法律观”可谓雄心勃勃,其志向和担当难能可贵,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朝霞博士是在环境法学领域辛勤耕耘的一名青年学者,本书是他长期关注和不断探索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研究成果,我相信广大读者能够从本书获得许多收获和启迪,因而欣然为之作序。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原所长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原会长
                                            2019年12月18日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评人民教育出版社《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2020.07.02 15:54:20)
  • 农林院校教材联盟推生态文明教学成果 (2019.12.05 11:20:31)
  • 像习近平同志那样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人大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2017.02.06 9:53:36)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简评 (2015.11.16 13:52:21)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