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不能如此产业化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教育不能如此产业化
2002-07-18 11:12:47  来源:  
 
吴学安

来自国家计委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时下,教育收费、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等5个方面的价格收费问题,已成为群众价格举报的热点。其中,教育收费问题,投诉率居高不下,问题最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在城市里,一些中小学擅自设立项目收取捐资助学费、提高标准收取借读费;在农村中,不少中小学校自立项目、自定标准,巧立名目收取费用;不少公办学校靠举办校中校、特长班乱收费等等。还在此之前,辽宁沈阳市一年一度的行风评议爆出大冷门:该市教育系统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群众满意度倒数第一。

近年来,国内的教育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模式,教育事业出现一派空前繁荣景象,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兴学大潮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提出的一些口号也使人不无隐忧。“教育产业化”就是其中一种炙手可热的提法。所谓“教育产业化”无非是要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盈利性的实体。主张“教育产业化”的人,第一观点就是它能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但问题在于,如果为了弥补政府教育经费不足,而鼓励学校不择手段去挣钱,整个教育事业靠高收费来支撑的话,那么势必会造成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辍学,更难让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到高等学府中深造。如此不仅背离了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也违背了市场经济机会均等的竞争理念。“拉动内需”是主张“教育产业化”人的另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如果国内目前400万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缴费3000元的话,就可以每年“扩大内需”120亿元。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大学增加收费对学生家庭预期消费产生的负面影响。假若目前国内1200万高中在校生的家庭为了准备给子女上大学,每年增加储蓄3000元的话,那么总共要增加储蓄余额360亿元。两者相抵,反而减少内需240万元。由此可见,“教育产业化”提法的底气并非太足,甚至于有些幼稚。

当然,更可怕的是,靠金钱拉动教育的做法,极有可能腐蚀、污染教育这一块“净土”。物以稀为贵。教育是中国短缺的资源。争夺这种资源的竞争,就会演变成为物与钱的交易。在一些学校管理中由于扩大了学校自主权,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一些本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学校和教师,因受“孔方兄”的诱惑,开始千方百计从学生家长的腰包里“掏钱”,如一些中小学校收取的补课费、水电费,强行统一经营诸如校服、课外读物、作业簿册等等。要命的是,这些巧立名目的收费,无一不是严重偏离了价值规律,高出市价数倍,甚至数十倍。更可怕的是,教育腐败还集中体现在对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升学考试制度的肆意破坏,通过物钱交易、权钱交易,来换取短缺的教育资源。如“关系生”、“条子生”、“高价生”、“择校生”以及考试作弊,保送生“暗箱操作”等。

教育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门类,其中提供一般技能训练的那部分教育资源是可以面向市场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如基础教育这部分教育资源,由于它提供给社会的效益远远高于提供给行为者本身的效益,其价值取向是获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并非是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就不应商品化、市场化。事实上,市场经济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即使在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一些国家中,基础教育的主体也还是公立学校,就是私立学校大多数也都注册为非营利机构。只是在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的前提下,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并免征法人所得税。通过这样的财税政策,来确保学校得以教书育人,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分析、不加区别,一概提倡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则有可能造成整个社会文化的沦落,如目前一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过于浮躁、急功近利,放松对基本素养的提高等等无一不是与上述错误导向有关。因此,我们认为教育不能如此“产业化”。

来源:光明日报2002.7.18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