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河南大学出版社《丝路追梦:探秘玄奘西行》前言(节选)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河南大学出版社《丝路追梦:探秘玄奘西行》前言(节选)
董煜焜
2021-03-17 09:10:27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丝路追梦:探秘玄奘西行订购
  978756494225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偃师市委员会文史委 编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01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坐落于黄河南岸嵩山北麓的洛州缑氏县风凰谷陈村(即今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出了个让世界为之震惊的人,他就是被后世誉为中国佛教界空前之伟人圣哲,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哲学家、翻译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玄奘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佛教东传的发展格局,使佛教传播特性由古印度初传中土的随意性、随机性改变为系统性,使佛教在中国唐代时进入鼎盛期,成为佛法东传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玄奘为求得佛教真谛,在古代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孤身西征,穿沙漠、越雪山,去挑战生命的极限;凭着无比虔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九死一生,抵达万里之遥的佛国印度,开始了他长达十七年的求学、交游、讲经说法的传奇经历。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西行这样赞叹:“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他称颂玄奘西行的伟大壮举为“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在西行求法史上,人们都将东晋的法显和唐代的玄奘并称,去赞扬他们舍身求法的无上功德。唐代著名僧人、翻译家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说:“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其间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然而胜途多难,宝处弥长,苗秀盈十而盖多,结实罕一而全少。实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孤漂钢柱之前,跨干江而遣命。或亡餐几日,辍饮数晨,可谓思虑销精神,忧劳排正色,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义净的这段记载,道尽了魏至唐以来西行求法僧人的艰辛与险境。

  02

  玄奘西行,途经百余国,往返五万里,返回大唐时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凡五百二十夹。归国后,他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十九年间,他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直到命终才放下担子。那种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巨大的翻译成果,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绝后的光辉典范。赵朴初先生在评价玄奘的翻译工作时说:“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佛教方面,在学术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比较系统地译传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弘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二十万颂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都翻译过来,有许多密传之作连印度都无传本,即使佛教的论敌或者外道,也如实地把他们的观点介绍给中国的知识界。”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先生说:“关于玄奘译经的质量在中国译经史上素有定论,受到僧俗两界的赞誉。出于玄奘通晓因明和声明,使他的译著能够曲尽佛教深奥的内蕴,音颤铿锵,落地有声,文字通达,富有逻辑性。”梵文大家巫白慧先生说:“玄奘的译经方法,是把准确性与创造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翻译实践从单纯的技术作业上升到艺术精品创作的高度。”

  在玄奘文化体系中,佛教哲学是玄奘独创的佛教理论。玄奘自印度归国,把印度的佛教逻辑学,通常叫因明学带回中国,这是我国自外输入整套论理学之始。

  玄奘初赴印度时并非专为因明而去,而是解决国内佛学纷争,探究源流,为求取真经而为。求学路上,他虽已多次接触因明学,但并未深究,当他到达佛国那烂陀寺,在随戒贤法师学习佛教经典时,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因明。

  在随后的十年里,他遍访五印高僧及精通因明学的学者,这使他在历次的论辩中能伐人守己,屡操胜券。在印游学十七年后,他携带大、小乘三藏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其中带回有关因明的著作就有三十六部。由于玄奘重视因明的传播,才使东方乃至世界的因明即逻辑学得以丰富与发展。

  03

  玄奘是一位伟大的佛学大师、佛教理论家。玄奘西行历尽千难万险,为的是学到佛教真谛,带回东土大唐,尽管在国内他已是才高八斗的大德,但他学而不倦,依然虚怀若谷,求知若渴,先是在那烂陀寺这所印度最高佛教学府学习,一学就是五年。玄奘跟戒贤法师系统学习了《瑜伽师地论》及大、小乘经论,婆罗门的《吠陀经》,还有因明、声明、医方、术数、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是上万人的那烂陀寺通晓五十部经论的十人之一。五年之后,玄奘又到印度各地游学,遍访名师,先后又拜访过多位佛教高僧。他虚心向这些名师学习,阅读了各国的佛教藏书,对五印度的“内学”“外学”和“五明学”几乎全部研习和涉及,同时对婆罗门外道也都有精深研究。当玄奘游学再次回到那烂陀寺时,他不仅是精通三藏、五明的佛教学者,并且是造诣极高的梵文大家,戒贤法师让他在这所印度最高的佛教大学主持全寺的讲学。

  在那烂陀寺,玄奘追求真理、精益求精、一往无前、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圆融豁达、胸襟开阔、海纳百川、包容各派的宽容精神,充满理性智慧的远见卓识,充满灵性而又不失原则的崇高人格,受到印度人民的敬仰。为正视寺内对瑜伽学派的认识,解决印度佛学“性相”二宗的争执,他用梵文写出《会宗论》三干颂,受到戒贤大师和其他僧众的齐声赞扬。在曲女城举办的学术辩论大会(史称大法会)上,戒日王邀请了全印度六千多名各教派的高僧和学者,以及十八国的国王,请玄奘为大会论主。玄奘以用梵文写成的《制恶见论》为命题,公开挂入会场, 一连十八天,竟无一人敢和法师辩驳,从此印度大乘教尊称他为“大乘天”,小乘教尊称他为“解脱天”,玄奘获得了印度佛教的最高荣誉,一个留学生在佛国获此殊荣,可见玄奘佛学造诣之深。

  04

  玄奘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为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佛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世界文化铸起了一座丰碑。至少,如果没有玄奘,今天的世界文化中就不会有保存得如此完整而系统的佛教文化。

  玄奘西行求学也对亚洲各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玄奘的贡献放在整个世界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予以评价。玄奘西行一路求学,一路褒扬唐风,向西亚、中亚各国和印度介绍了中国文化,使亚洲各国的文化有了一次碰撞和交流的机会。从他身上,这些国家和人民对过去只是传闻的远在东方的支那大国,得到了进一步亲切的认识。正因为此,当印度戒日王听玄奘讲述“秦王破阵乐”的来源后,才发出深深的赞美,决定派遣使者来华,唐太宗也派使臣王玄策到达印度,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由此正式建交。玄奘是历史上跨越国家和民族疆界,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佼佼者。

  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交流,印度的医学、药学、工艺美术、制糖业和西亚诸国的科技文化与物种得以东传,极大地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往来。

  玄奘著述的《大唐西域记》打开了唐王李世民的眼界,促进了唐代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当时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艺术很快地向外部世界传播,扩大了唐朝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促进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往,为人类文明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玄奘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还着重表现在有关佛教东传上。玄奘学成从印度回国,佛学在印度已经是“西方的落日",而中国则成为“东方的朝阳”到12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逐步消亡,大量的梵文经典消失殆尽。19世纪下半叶,印度佛教复兴时,很多经典只能根据当年玄奘翻译的汉文经典回译。实际上,玄奘西行对印度佛教得以完整保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玄奘以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文化特质。玄奘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为世界文明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本文摘自河南大学出版社《丝路追梦:探秘玄奘西行》2020年12月出版(订购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