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2021-04-30 09:12:14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订购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重庆大学青年学者潘家恩,经过二十多年实践和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有温度、有深度的力作《回嵌乡土》,这本书是关注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创造中国理论的勇敢尝试,得到钱理群、温铁军、戴锦华、汪晖、孙歌、赵月枝、贺雪峰、贺照田等学者专家鼎力推荐。

  记得我在2004年对听讲的包括潘家恩在内的支教支农的大学生提出了“沉潜十年”的嘱咐,即“沉潜到民间、底层,沉潜到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历史的深处”;现在,16年过去,潘家恩这一代终于以自觉的研究,对20世纪中国经验做出了自己的总结,发出了独立的声音!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作为大众广泛参与的当代乡村建设事业,已经是一代人用热血书写的历史。作者当年是高校大学生支农社团负责人,恰逢其时地参与了这完整的二十年,从大学时期的支农骨干到今天的高校教师,其自身经历就是波折起伏的乡建缩影。于是,此书中记述的既是波澜壮阔的百年乡建,更有他亲身经历的酸甜苦辣。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回嵌乡土”是一段我参与且目击的历史,是新乡建一代人的青春热度,也是他(她)们实践与思想的印痕。在知与行之间、在前行与归来之间、在故乡与世界之间,他(她)们践行,他(她)们追寻、他(她)们摸索,他(她)们劳作。这里的文字,只是片刻间沉淀的片段,血犹热。

——戴锦华(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知行关系是中国思想的重要问题。在20世纪的历史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探究产生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命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家恩的著作正是沿着这一传统而展开的探索。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

  自下而上的历史如何书写?中国历史有没有内在机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什么关系?作者从特定角度向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让乡建从“有实无名”走向名副其实,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朴素的一段历史,却承载了中国原理的鲜活生命。

——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回嵌乡土》是一部用非凡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写成的新时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里程碑式创新力作。作者立足乡土,面向全球,既充满理想与激情,又富有理性与反思,其对中国百年乡建的脉络化与参与式行动研究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层面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

——赵月枝(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缙云县河阳乡村研究院执行院长)

  乡村建设需要顶天立地。家恩的写作足以证明:百年乡建,绵延不绝,其情怀令人感佩。如何更加深刻地切入我们的时代,是百年乡建一直面临的挑战。乡建需要理论,需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这是一部历史之书,也是一部思想理论之书,更是一部实践之书。认真读它,将为我们开启过去不足但又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视野、思想理论视野和实践行动视野,并有力地推动我们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中国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应该往哪里去?”

——贺照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