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直面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直面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钱理群
2021-04-30 09:19:29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订购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潘家恩这本《回嵌乡土》里:它唤起了我的许多回忆,并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2002年11月的最后一天,我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组织的“农民之子”协会的活动,第一次接触到大学生支农下乡运动。

  我立即意识到,这表明新一代的理想主义者正在中国的校园里悄悄出现。他们目光向下,关心社会底层,力图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他们中有的人本身就来自社会底层,更是不忘养育自己的父老乡亲,产生为他们谋利益的自觉意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觉悟。

  2003年10月南下讲学,我在为复旦大学一个学生社团题词时,郑重其事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关注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创造中国理论”——它概括了我对年轻一代最主要的终身期待。

  此外,我也意识到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却是极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事实: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农民,这也是一切参与20世纪中国历史变革的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我们要总结20世纪的中国经验,也必须从关注这一个世纪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始。

  然而,在我的周围很少能看到我所期待的有“关注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创造中国理论”自觉的中青年人,这让我十分失望,开始怀疑自己的这些期待本身就有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思想、心理背景下,我读到了潘家恩的这本《回嵌乡土》。

  他的研究的自觉追求所形成的五大特色引发了我关于“如何科学总结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考。
 
  其一,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实践与研究的交织。

  “以‘实践者—研究者’的视角进入乡村建设历史与现实。”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眼睛一亮:它一下子就打破了学院研究与社会实践相互隔绝的格局,而试图实现“学院派”与“实践派”的互动,将二者优势集于一身。这正是今天我们需要的新的研究格局与知识生产方式。

  潘家恩强调“个人经验、切身经历、真情实感的介入”, 实践者—研究者的统一,以及大胆加入实践者参与乡建的生命史、个人经验与情感在场者的研究,就构成了潘家恩研究的两个最鲜明的特色。
 
  其二,从中国现实中提取问题,以理论方式介入现实议题。

  这本书强调要“从中国现实中提取问题”,这就是潘家恩选择“回嵌乡土”作为自己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总结经验与实践的切入点的原因所在。“乡村是中国的根,是理解过去中国并思考未来中国无法绕开的底色与载体”,乡村就是中国最大的现实问题,他要“在‘回嵌乡土’中寻找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其三,突破既定模式,摆脱权力控制。

  潘家恩在本书一开头就引述汤普森的话:“在一般的分析中,我们的考虑多从统治者的角度,这里需要把各种平民从后世的不屑一顾中解救出来。”这本书挑战了既定的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模式,“以民众、民间的建设视角重新理解现代中国”。这样,就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研究与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总结,开辟了一条新路。
 
  其四,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研究模式。

  中国的一些学者至今还没有摆脱“非此即彼,不是全盘肯定,就是全盘否定”的二元对立的模式,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处理复杂的20世纪中国经验时,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我也因此希望年轻一代注意学习鲁迅的思维方式:“总是在肯定的同时提出质疑,又在质疑的同时做出肯定”。

  现在我十分高兴地发现,这样的“在肯定与质疑中往返”的非简单化、非立场在先、非意识形态化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在潘家恩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对真理唯一性与客观性的质疑”,以及“自我质疑”,是我对潘家恩的这本书最为满意之处:他做到了这些年我一直在倡导的“理直气不壮”。
 
  其五,全球化的视野,“全球”与“在地”的双重自觉。

  我在2004年做关于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报告时,就注意到了新时代的乡建运动的“全球化的背景”。

  这一次,我在潘家恩的书里,我注意到了他所提出的“追求‘全球’与‘在地’的双重自觉”的命题。

  在潘家恩看来,我们今天进行中国乡建历史与实践的研究,总结20世纪的中国经验,也都应该纳入“世界性光谱与全球性视野”。
 
  正是在潘家恩的启示下,我想到了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带来的世界格局的大变化,以及所提出的新问题、新使命。

  在我看来,这一次真的是“全世界都病了”,所有的文明形态的内在矛盾、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暴露,提出了“对人类文明的各种形态进行全面检讨”的新的历史使命——这种“检讨”当然不是全盘肯定或否定,是既要充分肯定各种文明形态的历史合理性,也要彻底揭示其已经暴露的内在矛盾与危机。

  而危机也是机遇:正因为现存的所有理论都已经无法解释我们所面对的全球性的巨大冲击和变动,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也就对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把我们这里讨论的“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问题置于这样的全球性新危机、新机遇的大背景及大视野下,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意义,也展现了一个“从世界看中国”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