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桑榆秋色映晚霞——读《编校留踪》有感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桑榆秋色映晚霞——读《编校留踪》有感
潘国彦
2003-10-13 14:33:08 来源:
社会上曾有“编辑无学”说法,在高等院校能不能设编辑专业颇有争议,如今20年过去了,一大批编辑学研究著作卓然而立,使怀疑论者无言以对。更有人鄙薄校对工作,以为是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我劝天公重抖擞,何妨低眉学编校,如果你有机会读一读孙培镜老先生以半生心血写成的《编校留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也许会对校对工作有一番新的认识。我在10年前曾著文说,世界上有两个职业风险最大,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校对,都是性命交关的行当,局外人不知深浅,只有进入这一行才知甘苦,不信你就试试。读孙老书,更有此感。
孙培镜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编辑之一。如果哪—天你在早市上碰到他,也许认为不过是个负暄赋闲的老头儿,他木讷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火热的心和一肚子的学问。他在自寿诗中有“编校半世纪,赢得寿八旬;勤护长青树,成荫挡沙尘”之句,可谓写实之作。孙老曾先后在华东青年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工作,经手编辑过几百万字的著作,编过书,也编过刊,这为他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编辑学理论、特别是成为校对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他见过、干过、学过、想过,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以他的《编校留踪》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华丽而空洞的讲章,而是实实在在的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理论之作,只要你用心读,一定会有所悟,有所得。
孙老对校对学情有独钟,从书中可以看出他的研究有着与时俱进的轨迹。早在1992年,他就开始探讨汉字校对传统的源流,从校对的方法论到重视校对人才的优良传统都有所阐述。针对编辑人员新老交替、青黄不接而造成编校质量下降的困境,1992年又研究了“校异同”与“校是非”的关系问题。1993年孙老探讨如何弥补编校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编辑与校对是“互补共济”关系的看法,进一步从认识上提升了校对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也增强了校对的责任感。1998年,提出了现代校对有五大功能的见解,即校对的两个原生功能——校异同、校是非,三个派生动能——监检功能、校学相长功能、校对的审美功能,这些见解都是总结前人的经验之后由他较早地归纳提出的。随着磁盘原稿的出现,校对工作如何进行是一个新课题,孙老又探讨了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这些都说明孙老不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在想问题,目的都是为了如何多出精品图书。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编校留踪》中还收录了作者的一部分诗作,孙老的诗可以说是工作和生活感悟的一种结晶,非关风月,不涉爱情,但却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友情,读其诗,想见其诚朴的人品。这本书是孙老20多年来工作和诗作的结集,自然还不能说是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但是他为编辑和校对人员打开了一扇门,使人们知道编校工作应该怎么做。要想再登堂奥,就看各人的努力了。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的一段话,他说他的杂文集“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这当然是先生过谦之词。以大喻小,孙培镜先生这本《编校留踪》在地摊上更是一颗不起眼的小钉子,但钉在奋进者的鞋上,也许可以助你远行,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10.1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